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麻编技艺传递指尖温度

——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项目传承人张璟

麻编制品手工玩偶

张璟在制作麻编。

本报记者 束 蓉 文/图

麻是一种草本植物,也被称为最原始最古老的纺织材料,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美称。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使用麻的国家之一。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人们常用麻来编织线绳、鞋帽等日用品,随着后期发展,麻成为我国一种普遍的种植作物。

2017年,自治区级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开设麻编培训班,成立麻编非遗工坊,让传承数千年的民间艺术以传承促发展,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在新时代绽放出夺目光彩。近日,宁夏麻编工坊入选全国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指尖上编出幸福花

麻编,就是把麻纤维拧成绳子,再通过编织的技法把这些纤维做成工艺品。张璟介绍,麻纤维源于麻的茎皮部分,茎皮部分最有韧性。这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农药,且植物组织可以在环境中自然分解,是理想的环保原料。

多年来,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的汉麻,为麻编工艺品提供了充足原材料,也使得宁夏麻编成为宁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瑰丽的一朵。“麻编做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支撑你的这个信念最后能给你带来非常美好的一些东西。”张璟这样说。

月牙湖乡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是银川市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儿童及部分残障人士则留在当地。受历史原因影响,留守村民多数不识字,缺乏收入来源,他们也是政府扶贫的重点对象。于是,借助当地的文化和资源优势,张璟于2017年底在月牙湖乡开设麻编培训班,并成立非遗麻编手工坊。工坊里的学员大多为女性,最小的有26岁,最大的有70多岁。她用自己最擅长的麻编技艺带领村民,用双手赢取美好生活。

手艺扶贫一路同行

张璟小时候头上戴的,身上穿的,都是姥姥和母亲制作的麻编,这也使得她对麻编技艺的运营有着轻车熟路的经验。为了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张璟带动村民们设计制作出手包、挂件、摆设、收纳筐、钥匙扣等生活用品。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她首先耐心地带着学员们先从搓捻、打结、盘绕、编辫等基础编织技法入手,手法练好后,再进行钩织、缝合、麻绣。在张璟手把手的指导与示范下,村民们慢慢地可以编出四棱辫、六股辫、杯垫、地垫等简单成品。张璟和巴鸟团队用计件制的收购方式将编好的成品出钱买下,再带回工作室进一步加工改良。在这过程中,张璟也深刻体悟到手艺扶贫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经过反复磨合,不少村民一天能编织20余个作品,结算工资时也有了令人满意的收益。

5年来,张璟不仅开设麻编培训班,向村民们传授非遗技艺,还选购麻纤维原材料、配件、制作模具、定制编织工具,并深入研发设计出适合村民们制作的样品。截至目前,工坊累计培训1000多人,可承接订单300余人,稳定就业96人,彰显了非遗传统手艺丰厚文化底蕴,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人才培养与壮大,让乡村文化焕发出了“新活力”。

长路漫漫仍将努力

张璟以村民们编好的单品为基础,设计研发出常见的生活用品、文创产品,又将贺兰山岩画等独特的宁夏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2020年,张璟设计推出麻编“滩羊宝宝”,她先将玩偶零件的编织方法和尺寸教给村民,再将缝合与填充的方法在社区招募女工进行批量制作。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下,张璟及其团队已完成巴鸟麻编手工坊传承基地、手工创意工作室和月牙湖乡移民扶贫就业工坊的建立,麻编技艺培训受益人已超过400人,其中近100人能独立接单完成工艺品制作。她将这些成品带到各大展销会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与欣赏,甚至走出国门,到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地进行文化交流,订单也纷至沓来应接不暇。

凭借着如麻一般的韧性与坚守,张璟与巴鸟团队扎根乡村所做的项目,被列为2018年文旅部“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她设计的麻编手工扶贫产品多次获得国内各大奖项;麻编扶贫手作挂件《滩羊宝宝》荣获2020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2020年代表宁夏特色文化入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张璟被自治区妇联授予“宁夏巾帼创业之星”称号。

虽然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张璟看来,手艺扶贫这条“长征路”依旧充满艰辛。如今,麻编非遗工坊将非遗传承培训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建立起与移民村民“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截至目前,工坊已研发麻编包、手作玩偶、生活实用品等120多个品种,申请知识产权56项,外观专利12项。并富有创意地为非遗工坊村民制作专属名牌,每一件手工作品可追溯到非遗工坊的每一位村民,使麻编产品变得更加有温度。

--> 2023-02-20 ——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项目传承人张璟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5983.html 1 麻编技艺传递指尖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