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奋笔耕得四时春

——读刘风雪《云卷云舒四时春》一书有感

吴文彪

年前,同为自治区政协机关退休干部的刘风雪同志,赠送我一本他新出的作品集,当时正值在家防疫静默,有同事大作可拜读,不啻是一件快事。当我一口气读完风雪同志所著《云卷云舒四时春》30万的文字后,心中几多感慨,就想到这个题目,谨借《华兴时报》一角作点表达。

首先感佩于风雪同志经年笔耕不辍的勤奋精神。《云卷云舒四时春》由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编排装帧都相当讲究,全书分为“所读所学”“所感所动”“所悟所启”“所见所闻”“所知所传”“所作所咏”六个栏目,收录了风雪同志自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50年间的200多篇作品,其中有散文、评论、随笔、文史、小说、诗词等,可谓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读来让人长知识、辨经纬、鼓正气。风雪同志与共和国同龄,有着勇往直前的奋斗经历,他幼时家境贫寒,书只读到初中,不到16岁就当了工人,恢复高考的1978年靠自学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当过教师,1986年调入自治区政协机关,先在秘书处工作,后参与筹办《宁夏政协报》(今《华兴时报》),当过编辑、记者,而后相继担任自治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族宗教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并任过多位政协领导的秘书,到2009年在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副巡视员任上退休。从书中可以看出,在这样漫长的时间跨度里,风雪同志无论做工人、上大学,还是教书、当机关干部,都在勤奋笔耕。当然,耕来自于读,有书读才能更好笔耕。而共和国的同龄人们,儿时常见的课外读物,也就是小人书(连环画),为能到书摊上开心一读,平日里还要努力多攒几分钱。当能读文学作品了,买不起书就想着法借,上小学六年级的刘风雪为借一本小说《红岩》,暑假从新城步行10多里到老城,找不到同学家的确切位置,只得空着肚子在路边水泥管道过夜,第二天一直找到同学借上书又步行10多里回到家。书中这段记叙,写出了他少年时代对读书的那种渴望。大致就是在这种如饥似渴的状态下,风雪同志读过不少中外作家的小说,他读大学时写下的《文苑漫步》,赏析赵树理、柳青、王汶石、马烽、西戎、李準、孙谦等中国名家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如数家珍,足见其读书之多。看风雪同志所作所咏的诗词,当工人时就写出许多热情豪迈的新体诗,往后又抒写七律、七绝等古体诗,还填写了念奴娇、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牌,能感受到他对文学的喜爱和所下的功夫。几十年一路走来,他且读且耕,便积淀了这部自选集,笔下尽展四时春色,也折射出自己的人生风采。

再是感佩于风雪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孜孜追求。在岗时,他致力于本职工作,同时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写作上,常有作品见诸报刊。他笔下的亲情友情同事之情,至爱昭昭、挚诚然然,他谈史论今弘扬文明、针砭时弊,有理有据言辞犀利,他创作的散文和小说颇有意蕴,使自己走进宁夏作协会员行列。当退出工作岗位后,风雪同志仍倾心于读书写作,他的作品集收录的不少篇目就是退休后所写。“自退休后,基本上每天凌晨休息,有看不完的书,学不完的知识……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叫一天虚度”,这是风雪同志在书中的告白。他还迈开双腿,游历祖国山川,走出国门参观,写下了《俄罗斯、北欧散记》《澳洲掠影》《湘西印象》《走进西藏》等纪行篇章,终于在古稀之年了却心愿,把自己的亲闻亲历所感所悟,集于尺牍之中,奉献给各位读者。我特别注意到,风雪同志在他著作的封底写着这样的一段话:“人的高贵,来自于灵魂,只有注入高贵的灵魂,我们的事业和人生才会得到强大的动力之源和生命之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生命画卷的调色板,生命因此而多姿多彩、光彩照人。”我想,这应该是风雪同志对人生追求的一种概括。

崇尚读书学习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建设书香政协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我们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包括离退休的老同志在内,都能为书香政协不懈耕耘,书香园地自然会满园芬芳。刘风雪同志为之努力了,是我们政协老同志在这方面学习的榜样,在此不揣浅见为其点赞,祝愿他老当益壮,今后更加身健笔健,时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作者为自治区政协机关退休干部)

--> 2023-02-10 ——读刘风雪《云卷云舒四时春》一书有感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5693.html 1 奋笔耕得四时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