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但灵武市郝家桥镇崔渠口村大绿叶家庭农场蒜黄试验大棚内,大家忙着盖棚顶、育蒜苗、割蒜黄,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2月8日,记者走进该村实验大棚,浓郁的蒜香味扑面而来,金黄色的蒜黄长势喜人,村民正将包装好的蒜黄一捆捆装进泡沫箱。
作为大绿叶家庭农场负责人、崔渠口村的致富带头人,王志国的好脑筋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早在2013年,王志国引进绿玉青皮萝卜、板叶红心萝卜等多个品种,不仅带富了村里230户群众,也让崔渠口村每年600万斤的萝卜“奔向”全国。2022年,王志国与山东市场积极对接,开始试种温棚蒜黄。在山东考察时,王志国看到蒜黄种植大户的冷库内,满是用架子搭建的蒜黄种植平台,这种立体式种植方法,可以种植3至4层蒜黄,极大利用了大棚空间,节约了土地成本,每年能生产20多万斤蒜黄。“蒜黄20多天出一茬,夏天可在冷库循环种植,增加收入。”王志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样一年能收割十五六次,一个棚可挣20万元左右,蒜黄成为百姓致富的“软黄金”。
“蒜黄不愁卖,有各地客商来收,我们也可以销往上海、合肥、武汉等地,很快就能销售一空。”截至目前,大绿叶家庭农场已收割近2万斤蒜黄,主要销往甘肃、北京及吴忠周边等市场。“试种效果较好,我们还有100多亩地,想通过村委会带动周围群众共同种植,发展园区式的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争取做大做强,带领更多村民加入,建成规模化种植、一体化管理、一站式交易的蒜黄示范基地。”王志国感慨道。
“今年计划引进新的产业,引导群众种植新产业,让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共同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将产业链做大做强做深做长。”崔渠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学锋说。近年来,崔渠口村坚持开拓党建引领强产业发展思路,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推动“联农带农”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人民富裕、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