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自治区级传统泥塑技艺传承人牟相瑞:

在传承中赋予泥土生命

牟相瑞在创作中。

牟相瑞泥塑作品《军魂》。

牟相瑞泥塑作品《坚守》。

本报记者 束 蓉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主要以细腻的黏土塑成各种人物、动物形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多次出土早期的泥塑作品。泥塑初期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后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今年是癸卯兔年,连日来,自治区级传统泥塑技艺传承人牟相瑞在家中精心制作各种和兔有关的泥塑,仔细观之,这些泥塑或趴或卧、纯真质朴,独具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璞玉志坚 六代传承

出生于1975年的牟相瑞籍贯甘肃省兰州市,他自幼喜爱绘画、人物雕塑。闲暇时,他经常出神地盯着家中的年画、挂历人物看,“看到那些身穿古装的人物,内心就会觉得祥和平静。后来渐渐长大了,我就开始揣摩这些人物的线条,琢磨着怎么能用泥把这些人物捏出来。”牟相瑞说。随着岁月的沉淀,牟相瑞的泥塑人物越来越有模有样,他的作品总是显得很有灵气,在雕塑圈内也小有名气。

1994年,经人介绍,牟相瑞结识了中卫市泥塑艺术家侯思荣先生,拜其为师学习泥塑。至此,中卫市泥塑项目有了第五代传承人。拜师后,经过一段时间地认真刻苦学习,牟相瑞成为中卫泥塑项目传承中重要的中坚力量。在他的带动下,更多年轻人关注起了这项古老的技艺。如今,牟相瑞将这项古老的技艺传承给了第六代李祥霆和牟相宝。

在老艺术家手把手传授下,2001年,牟相瑞具备了独立创作能力。先后被甘肃、内蒙古等多地邀请进行人物造像,他的作品中人物神态自若,动静相宜,千人千面,生动而不浮躁,观之令人称绝。

牟相瑞认为,塑造生动的泥像,需要安静的环境和时间的沉淀。虽然如今很多人经济条件好转,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显得很浮躁,更需要精神层面的滋养。他认为,沉浸在泥塑创作中,不仅可以让现代人慢下来、静下来,更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操守。

善学善思 技艺创新

牟相瑞是个好学不辍的人,他先后向自治区寺观壁画非遗传承人王学义学习壁画技法。后又向中卫多位民间老艺人虚心求教,力求将泥塑人物形象塑造得饱满、生动。

泥塑艺术,重点是将看似毫无意义的泥巴点化成“金”,赋予其艺术生命力。牟相瑞介绍,泥塑的功用可分宗教和民俗两类,前者主要供奉在佛寺道观,后者多为陈设品与儿童玩具。在学习传统技艺时,他也注重吸取其他雕塑技法,从而使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性格鲜明。在塑造衣纹手法上他既继承传统,也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并在塑像中多次进行实践,形成自己的创新风格。牟相瑞不仅继承了老一代泥塑艺人的特点,而且更富创新精神,经过他和多位泥塑守艺人的努力和不断推陈出新,如今的中卫泥塑作品不仅人物个性鲜明,而且人物形态与时俱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泥塑作品。

2019年2月,牟相瑞的泥塑作品“魁星点斗”参加“匠心神韵 大美中卫”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荣获“优秀作品入展奖”;2020年,他创作的《奶奶的针线筐》和《水磨情怀》由吴忠市同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收藏。

教学相长 长远发展

中卫市依偎黄河,是丝绸之路途经地,历史原因使中卫市融合了其他地方的文化而变得多元化,民间文化丰富灿烂。泥塑是中卫市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是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珍贵民间传统艺术的延续。如何更好地活态化传承泥塑这门技艺,牟相瑞和其他传承人们一直在努力着。

“这几年,我也收了不少徒弟。一有空我就手把手教他们泥塑技艺,特别是塑像基本功,我每天都会要求他们练习基本功,毕竟基本功练好才能塑好像,晚上睡前我还会教他们绘画。在教授志愿者和学生时我很开心,泥塑这项技艺后继有人了。”牟相瑞说,他会通过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免费传授技艺,将自己积累的泥塑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牟相瑞也希望,通过开展传习活动,让泥塑走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泥塑的主要原料及制作程序,并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制作技法,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将文化自信根植心中。

--> 2023-02-09 自治区级传统泥塑技艺传承人牟相瑞: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5638.html 1 在传承中赋予泥土生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