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一幅元代的民俗图景

张 嵩

元代的统治不足百年时间,尽管宁夏的得名在此期间,但诗歌的繁荣似乎大不如前朝几代,如今可查的元代诗人留给宁夏的诗词作品只不过寥寥数首。马祖常的一首七言古风《河西歌效长吉体》就显得弥足珍贵。全诗八句,辑录如下:

贺兰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却召瞿昙作夫婿。

紫驼载酒凉州西,换得黄金铁马蹄。

沙羊冰脂蜜脾白,筒中饮酒场澌澌。

这首诗《宁夏历代诗词集》《青铜峡市志》都有选录,其实都是选自于今人编辑的《元诗精粹》一书。马祖常是元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据《元史·马祖常传》记载:他的先祖为元蒙部族雍古特部,居于靖州的天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锡里吉思,金末为凤翔兵马司判官,即以马为姓。曾祖月合乃跟随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父润,任漳州同知,徙家于光州定城(今河南潢川县),遂为光州人。《元史·列传》卷三十记载:“马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净(靖)州天山。有锡里吉思者,于祖常为高祖,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以节死赠恒州刺史,子孙因其官,以马为氏。曾祖月合乃,从世祖征宋,留汴,掌馈饷,累官礼部尚书。父润,同知漳州路总管府事,家于光州。”从中可以看出马祖常祖上是少数民族。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在其《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四中称马祖常为“基督教世家之中国诗人”,但他的后人多皈依了伊斯兰教,所以今天的研究者们也认为他是回族。马祖常虽然一生为官。但比较关心老百姓生活,其文学作品能常常表达出体恤民间疾苦的情感。有诗文集《石田集》十五卷收于《四库全书》。

马祖常的这首《河西歌效长吉体》是以描写居住在贺兰山下、黄河西岸的人们日常生活及民俗民风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样的题材在历代诗词中并不多见,其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仿佛向我们铺开了一幅民俗的图画。细读之下不仅使人感觉很有意趣,产生遥远的联想,并且一扫以往抒写边塞生活的诗作荒凉、战乱、悲戚及宋金末年南北文士的低迷习气。马祖常在朝做官,有机会常到全国各地巡查或做个人访游,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北方、华南及东南等地,游历过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见闻广博,对中华大地天南海北的民情风俗、山川景物、社会状况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留下一批接近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代表性的有《河湟书事》《丁卯上京四绝》《上京翰院书怀》《河西歌效长吉体》《灵州》等,其中涉及宁夏的就有两首,即《河西歌效长吉体》和《灵州》。这两首诗作应该是马祖常到宁夏公干或出游时的所见所闻。《灵州》一诗主要描述元代灵州地区百姓粗犷、豪放的性情以及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情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很写实、很接地气。“少妇能骑马,高年未识书。清明重农谷,稍稍把犁钥(锄)。”诗中的画面一下子就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

《河西歌效长吉体》的风格与《灵州》相近,但内容描写更细致、重点聚焦更突出,可以说是全景式记录了一个河西女子出嫁的场面,诗歌涉及婚嫁礼仪、服饰装扮、商业饮食等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社会层面的生活状况,民情民俗的味道浓烈。现在,我们再来回放一下这个美好的场景:贺兰山下、黄河之西,一位十八岁的花龄少女梳着高高的发髻;她穿着用茜草染红的灿若云霞的嫁衣,但她嫁给的却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夫婿。驼队载着美酒一路经过凉州向西而去,换回来的是黄金铸成的马蹄形的金币;肥壮的沙羊脂肪雪白的颜色像蜜脾(蜜蜂营造的酿蜜的房,形状如脾,故称。李商隐有《闺情》诗云:“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人们喝着美酒,猜拳行令,热闹无比。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居住在贺兰山下、黄河西岸的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庶。元代统一中国以后,北方战争减少,宁夏平原移民开垦的步伐没有停顿,黄河自流灌溉,土地肥沃,塞北江南的景象得以延续。《河西歌效长吉体》正是元代塞上大地百姓太平生活的一个缩影。在这里诗歌担当了史料的作用,其本身已经超越了文学范畴,国家统一、民族融合、边疆安定已上升为耀目的政治元素和人文词汇,这也是马祖常的诗作留给我们最有现实意义的文化外延。

马祖常所作的这首河西歌,效仿的是长吉体,长吉体是指唐代诗人李贺所独有的风格意境。李贺,字长吉,故名长吉体。“长吉体”的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一般诗中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的是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长吉体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古体诗、乐府为主,不受近体诗的约束,显然,马祖常的诗作是受了后者的影响。

--> 2023-02-08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5586.html 1 一幅元代的民俗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