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毕 竞
垃圾分类、垃圾科学处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家逐步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建设。2021年12月,国务院18个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在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如何让垃圾分得到位、运得出去?怎样减少涉疫废弃物对居民的影响?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再次成为委员们聚焦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提出意见建议。
加强建筑垃圾处置利用综合管理水平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不断推行实施,我区城乡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各项新建、改建、扩建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以及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拆除、环境综合整治、街巷、道路等生活设施修建等,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自治区政协委员董生振在调研中发现,以青铜峡市为例,2021年全市直接产生的建筑垃圾约26万吨,但该市只有一家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企业,且规模较小,无法处置大量建筑垃圾。由此造成建筑垃圾乱倾倒和非法填埋等突出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的不利局面。
“这种情况在全区普遍存在。”董振生委员建议,自治区行业部门应加强对建筑垃圾处置的指导,帮助指导市、县(区)科学处置建筑垃圾,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出台政策支持产生建筑垃圾较多的建设企业引进相关设备,进行资源再利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垃圾处置生态环保企业,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高的企业,并协调各市县(区)建筑垃圾处置利用。
自治区政协委员严玉华对此也深有感触。“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配套和完善,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建筑垃圾数量也在持续产生并不断增加。”严玉华委员说,目前,有的地区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尚在制定中,配套的实施细则及管理制度还没有出台。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建筑垃圾产生、贮存、运输、处置、利用全流程的科学管理水平还不够高,会造成扬尘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或引发邻避问题。
“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垃圾制定不同的处置方式,例如,工程渣土,尽量采用工程回填、绿化回填、堆山造景等方式;拆除建筑物垃圾,以现场资源化处置为主;施工垃圾与装修垃圾,进入资源化处置工厂进行处置。鼓励处置、利用一体的单位采取拆除、运输和处置、利用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严玉华委员说。
依法管理科学处置涉疫废弃物
疫情期间,使用过的抗原检测卡、N95口罩、医用检查手套、棉签等涉疫废物成为防疫工作的难点。
“这些涉疫废弃物品被随手丢弃在公共环境或垃圾桶中,容易造成二次传播。”自治区政协委员李美霖经过调研发现,在众多的涉疫物品中,废弃口罩的原材料只有塑料(PP和PET),可以大比例压缩和焚烧处理,废弃抗原检测卡成分复杂、难以压缩和焚烧给后期无害化处理带来了巨大的业务量和严苛挑战。
李美霖委员说:“在此非常时期,可以全员动员,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将涉疫废物处置工作落细落实,深入到村、社区、商场、车站、办公楼等各类场所,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日常废弃口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鼓励推动抗原检测、口罩生产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制作材料上进行深入探索,加强研发可降解材料,避免废弃物对环境、生物造成危害,或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载体。回收处理废弃物的企业也应加强相关研究,转换思路,在充分消毒的基础上‘变废为宝’,有偿回收,将其转换为各类辅助材料。”
有分析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共生产了大约520亿个口罩,其中至少有15.6亿个口罩因处理不善流入海洋,相当于生产了4680吨至6240吨海洋塑料污染。部分废弃口罩还入侵野生动物栖息地,给大自然造成了负面压力。“倘若疫情长期存在,口罩的使用将趋于常态化,基础原材料的需求量和废弃口罩的数量仍不断激增,微塑料带来的灾害会比此前更甚。”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指出,应重视废弃口罩的处理,控制和减少污染造成的生态系统失衡。建议政府出台更系统规范的废弃口罩集中收集、统一销毁的处理办法,最大程度避免废弃口罩引发的病毒传播及生态问题。可采取税收补贴、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引导更多企业投入到废弃口罩环保处理产业上来。安排专人专车清运废弃口罩,做好工作人员防护和车辆消毒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组织高温焚烧,确保安全、无害化处理,杜绝处理不当造成污染或不法分子将废弃口罩循环流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