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香
村道平坦干净,房前屋后整洁有序,彩色墙绘主题鲜明,农舍大棚绿意盎然……尽管时入深冬,但“打卡”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任意一个村庄,都能看到一幅景美民富的乡村新图景。
这一切,得益于我区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高度重视,全力攻坚,彻底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现象,村庄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 村子变美了 村民也乐了 ●
良田镇和顺新村是个移民村,2011年,750户3000多人从固原市彭阳县移民至此。初到此地,750户移民每户均分到了1套54平方米住房和120多平方米的院子。最近,村民段兴龙正重新装修老房子,忙得不得了。
“你看,右边新增了3间房,一间卧室、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院落全部封顶,中间部分可以作为客厅和活动区。过段时间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绝对比刚来时更白净、更好看。”段兴龙说。
如今的和顺新村,重装老房子的人不止段兴龙一个,村里“花园洋房”“田园小舍”“现代住宅”等风格一应俱全,10年前统一定制的房屋如今已实现一户一风格,衬上不远处设施齐全的阳光温棚,一派现代农村新景象。
同样,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是利通区的生态宜居示范村。今年,这个原本整洁的村庄,又通过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乡村气息的墙体手绘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丽乡村、农耕文化等主题变得“活”起来,不仅为居住环境增添了美丽风景,还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文明新形象宣传阵地。
村民丁玉花说:“我们村每月都会集中开展4次以上环境整治行动,对村里道路及每一户的庭院卫生进行打扫。房子整齐漂亮,村子卫生干净清爽,村民的心情才能好,文明习惯才能养得成。”
● 让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相互融合促进 ●
正如丁玉花所说,农村人居环境牵连着村民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10余名委员对农村人居环境给予关注。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将黄河流域列为优先治理区域。我区应当充分挖掘既有优势、找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小切口’ 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形成黄河流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复制的宁夏经验。”王彤贤委员说。
他认真分析了我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等情况,建议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学习借鉴“建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一体化,环境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鼓励地方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条件,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改厕与城镇污水处理、城乡供水、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关联项目一体实施,推进生态导向的开发模式,推动生态资源向优质资产转化,通过专业化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以丰补歉、收益反哺”,探索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场化的有效路径,进而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创造条件,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 建立有效参与机制 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
做好农村人居环境维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胡斌委员提出,我区应该建立农民有效参与机制,充分体现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以此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积极主动维护现有人居环境。
“应在农村地区持续开展‘卫生光荣户’‘最美庭院’‘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陈规陋习,引导农民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胡斌委员建议,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和党员、团员、乡贤能人的模范带动作用,调动回乡创业青年、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和回乡创业人员成立环保组织或企业,参与改善人居环境项目,吸纳农民承接本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后续管护工作。
胡斌委员还提出,引进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优先聘用公益岗位低收入人员,合理配备人居环境长效管护队伍。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和村规民约,明确村民维护环境整洁的责任义务。设立村庄清洁日,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明确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健全公共设施管护制度。依法探索推行对农村厕所清掏、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维管护经费保障制度。明确职能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做优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提“颜”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