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近日,寒意渐浓,记者驱车途经石嘴山市平罗县红陶公路,道路两旁的沙丘上全都覆盖着枯黄植被,犹如在寒风中的战士一般,坚强地抵御着风沙。
平罗县现有草原面积22万亩,主要集中在毛乌素沙地边缘,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草原群落结构和植物种类总体单一,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低,这些都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综合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近年来,增绿治沙已成为平罗县生态治理的重要任务,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誓把沙漠变绿洲,以“绿进沙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站在平罗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区一处制高点俯瞰,一个个牧场内蓝色的牛舍棚顶像一颗颗散落在沙漠中的明珠一般格外显眼,一块块横纵交织的草方格沙障像地毯一样横铺在沙面上,在寒风中犹如一张“金色大网”将沙子紧紧“锁住”,万亩花棒、沙蒿布满沙丘,紧紧“拴牢”下面的沙土。
“以前这里一片荒芜、黄沙漫天,经过这些年一系列防沙治沙项目的实施,植被变多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到了夏天,一片片绿色的耐旱植物覆盖在金色的荒漠上很壮观。”正当记者近距离体验治沙成效时,碰到正在例行巡查草原防火工作的平罗县草原管理站副站长张建新,他指着不远处一片草方格说,为了有效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每到春夏两季,草原管理站会在严重退化沙化的地段,实行人工扎制草方格,在草原植被相对好一些的地方,实行人工撒播点播沙米、沙蒿、花棒等牧草种子。当前,草原植被覆盖率已由2019年的39%提高到现在的4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为我们继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平罗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光贤说,今年平罗县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有效巩固沙漠生态林4.2万余亩,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日援项目工程、黄河东岸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退化林分修复等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治理沙漠面积7.5万亩。
如今,人们眼中的河东地区,已然不是过去荒无人烟的沙漠,而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是特色蔬菜的种植基地,是天然无污染的“奶牛乐园”,是候鸟驻足停歇的“天堂”,是遍野布满光伏板的“蓝色海洋”,是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沙漠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