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扎根宁夏六十载 桃李满园不负韶华

——记移民教师刘世俊(五)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搬入新楼后,刘世俊和恋人郭雪六喜结良缘。新婚的喜悦和“低标准”困难时期同时到来,刘世俊两口子和学校全体师生一起,为了填饱肚子打过树叶、挖过野菜,在饱尝忍饥挨饿的过程中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他们坚守着并倾尽全力把书教好。这期间不少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他感悟到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刘世俊:“低标准”时期特别困难,但还是有很多事让人难忘。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大家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当时新盖了拐角楼和几栋教学楼,也算是宁夏大学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第一组图画。困难时期每月供应只有21斤粮,老师们吃不饱,有的学生搬把椅子放到讲台上请我们坐着讲课。当时师生自觉地投身到整治校园的义务劳动中,每天下课后都去劳动,有一名叫杨明德的老先生,年龄比我父亲还长10岁,是北京一名有影响的教育家,也是自愿报名支援边疆建设的,他给学生们讲先秦文学,既有学问又待人和气,知识功底用来授课可说是游刃有余。“低标准”时期,他看到很多人都饿得浮肿,经常会叮嘱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来日方长。杨老先生年事已高,很多劳动无法参加,他就用从北京带来的一个“水氽儿”给大家烧开水,有时候大家不愿意麻烦老先生就喝凉水,老先生还很生气地说:别的东西我拿不出来,开水还给得起。有一次,上级部门关心知识分子,给每人供应两瓶果酱罐头,大家都舍不得一下子吃光,想细水长流,可那天杨老先生颤颤巍巍地推开我的门,要把两瓶椰子酱罐头送给我,还说“这个罐头你替我吃了”,我说“那哪行呀”,我坚决不收,因为这是大家天天盼着的东西。老先生平静地解释,“我是回民,在饮食上十分严格,没有标明清真的食品不能破例,你就尊重我这个习惯,请二位代劳吧。”面对这样的托辞,我的眼睛湿润了,老先生的行动增强了我和大家共渡难关的信心。

第二件事有关宁夏大学的生死存亡。当时国家处在极度困难时期,一些机构要关、停、并、转。要不要继续把宁夏大学办下去是上级部门的两难选择,这时自治区党委建议先征求一下学校的意见。在学校层级的会上,有人主张给政府减轻负担,暂时停办宁夏大学,也有人提出要克服暂时困难,坚持把学校办下去。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最后又扩大了征求意见再开一次会议,刘世俊参加了第二次会议。当时会议在二楼会议室召开,老师们上二楼都困难,腿像灌了铝似的沉重,很多人脸肿胀的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但一听说暂时停办就不同意,刘世俊从这些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里看到大家对新办大学的难以割舍和不离不弃,本来大家说话已经有气无力,但发言时大家又声音洪亮地表达出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不舍。

特别是这批援边教师,是为追求理想来到宁夏的,大家提出困难一定是暂时的,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相信一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挺过去。大家还提出很多建议,怎样节省开支、怎样压缩规模、怎样劳逸结合等,最后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结论:给区党委写报告表明师生们有信心渡过眼前的困难,宁夏大学一定要坚持继续办下去。

刘世俊:自治区党委随后发了关于次年招生计划的批复,实际上就是用招生计划的形式告诉大家要继续接着干。所以我说这是一次对宁夏大学生死存亡的会议,也是一次我终生难忘的会议。现在有很多人说宁夏大学跻身211系列是得到了国家的照顾,我认为这只说对了一半,有国家的照顾不假,但还有着创业初期那么多追求理想、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团结一心、全力拼搏奋进的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

(蔺银生 整理)

--> 2022-12-12 ——记移民教师刘世俊(五)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3734.html 1 扎根宁夏六十载 桃李满园不负韶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