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诗碑颂英雄

张 嵩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兴庆区城区西北角有一处大型园林,这就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岁月几经变化,历经世纪沧桑,中山公园已成为塞上湖城——银川的著名景点。公园内树木繁茂、湖水清澈,假山石桥点缀其间,亭台楼榭掩映其中,景色秀丽、风光宜人,不仅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外地人观光游览的选择地。中山公园内还保存有汉代铁牛、明清城墙、明代大钟等文物古迹,矗立于公园北面一尊两米多高的诗碑更是引人注目,大理石雕刻的巨大赑屃驮着高耸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首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的五言律诗,字大如拳,笔力遒劲,人称“岳飞北伐诗碑”或“武穆诗碑”。全诗如下: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

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宋史记载,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金兀术率金兵和伪齐政权刘豫的军队联合南侵,岳飞的朋友张紫岩,也就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张浚奉命督师南宋军队抗击金兵南下,号称北伐。岳飞也率岳家军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当时张浚以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事率领大军即将出发之际,身为北伐将领之一的岳飞异常兴奋,挥毫写下此诗。诗作高昂亢奋,慷慨激越,既表达了对张浚出师北伐的全力支持、对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也表明了自己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是一首有着鲜明色彩的爱国主义诗作。

那么,张浚北伐、岳飞赠诗与宁夏又有什么关系?诗碑又是立于哪个时代呢?胡迅雷先生主编的《宁夏掌故》载有《宁夏的岳飞诗碑》一文讲道:“银川岳飞诗碑立于明朝。明代,宁夏为九边之一,是重要的边陲重镇。宁夏镇为激励将士斗志,特立此碑,意在号召将士以岳飞为榜样,抵御‘外侮’,保卫河山。”另据银川市政府1993年元月所立《武穆诗碑重建记》记载:“明代宁夏城,陕右名邦,九边重镇,为西陲兵要之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总兵萧如薰择城东北隅建武穆王庙,时立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以忠义奋激边庭将士。”这里就讲得很清楚,明代西北边患严重,蒙古瓦剌、鞑靼等部时时侵扰明的边境,宁夏地处边陲,防御任务十分繁重,驻守的军事将领令人勒石刻碑,以张浚北伐、岳飞赠诗激励戍边士兵保家卫国就不难理解了,何况岳飞是抗金英雄,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用他激情高扬的诗作鼓舞将士再也合适不过。但这里面应该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与岳飞另一首千古传诵的《满江红》词中所写“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有着直接的关联。贺兰山就在宁夏府城西边,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战略屏障,明代在此修筑坚固的长城以抗御来犯之敌,甚至可以踞此西进攻击敌之巢穴,以图实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恢弘壮志。将岳飞的两首诗词联系在一起,必能极大地振奋御边抗敌将士的气概,激奋斗志,其用意深长,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军事和精神层面的需要。事实确是如此,岳飞是人们心目中的盖世英雄,他的诗与词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富有鲜明的英雄主义色彩,极能感染人、激发人,而且两相映衬,珠联璧合,在艺术上也十分完美,历来为人们所敬仰和诵读,每遇外族入侵、国有罹难,岳飞的诗词就是杀敌报国的强大精神武器。

“岳飞北伐诗碑”自明万历年间立碑至新中国成立,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侵蚀,几经劫难,屡毁屡立。清乾隆三年十一月(1739年1月)宁夏地震,庙倾碑断,荒草杂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宁夏观察使徐锡祺看到荒圮断裂的碑石,遂补壁嵌碑,重新修复并题跋于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诗碑由德胜门的岳庙移置于宁夏省政府门内西侧,1954年迁至中山公园六角亭南。十年浩劫期间又遭毁坏,块石无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山公园在征集、查找原有拓片及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建造,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碑。千古英雄,浩然正气,永存百姓心间;民心为大,天地万象,爱国没有上限。岳飞北伐诗碑是宁夏文物中的珍品,也是宁夏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岳飞北伐诗碑”,清至民国以来多种志书、资料及个人书籍都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时任宁夏知府张金城主编的《宁夏府志》、民国时期编纂的《朔方道志》以及民国元老邵元冲编著的《西北揽胜》、宁夏省建设厅编辑的《宁夏省建设汇刊》、著名记者范长江著述的《中国的西北角》、《申报》记者陈赓雅撰写的《西北视察记》等都有相关记录和描述。范长江在其书中写道:“宁夏省府之中,立有岳飞亲笔所书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之石碑,字大如拳,闻系由某庙中移出……笔势飞舞,如蛟龙行空,当为岳穆之真笔无疑。”由此可见,宁夏“岳飞北伐诗碑”的影响还是十分广泛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具有对岳飞这位历史英雄的景仰和崇敬的情结,但也正好印证了中国人民传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思和情怀。

--> 2022-12-07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3537.html 1 诗碑颂英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