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束 蓉) 日前,自治区文旅资源普查工作历时1年多圆满结束,经评审、修正过的普查成果新鲜出炉,内容丰富,技术和模式先进,创新改进分类标准、资源采集与获取、资源评价、质量控制等工作,成为全国试点和示范。
本次普查辐射全区5个地级市、22个县(区、市),形成“8+1”成果体系,包括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报告、普查技术规程、普查支撑系统及相关培训材料、普查质量控制报告、文旅资源及相关数据库、资源分析与评价报告、地图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指南和普查成果平台9项成果,共普查登记文旅资源31872个。
我区对普查流程进行创新优化与改进,综合运用多种技术,首次采用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规则的资源预名录和推理目录整编,通过自主研发的资源核查补报系统、采集审核系统下发预名录,实地进行资源核查、补录和属性信息采集,使普查流程便捷化、精确化、高效化,提高普查效率与精度。在普查成果层面上,首次制定面向文旅深度融合与宁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体、非实体分类标准及集合体识别与评价标准,研发面向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支撑系统。
此次普查成果数据和相关报告图件将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布、共享,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精细化文旅数据支持,为宁夏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新时期文旅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尽快启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二期”项目,主要建设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对“一期”成果进行集成、管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