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作为“母亲河”的长江、黄河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积淀下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城、大运河、长征,是不同时期的伟大创造,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坚强意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再次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明确了方向。作为我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典型标志,国家文化公园应如何更好地展现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又应如何更好地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文化空间 展现中华文化精神内核
在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如同静待扬帆起航的“运河之舟”,与静静流淌的古运河交相辉映。一路南下,河北沧州的大运河畔,游客们漫步在运河堤顶路,感受谢家坝所蕴含的中国智慧;江苏扬州的三湾非遗文化园里,亭台建筑、小桥流水,让人恍如置身于画中的江南世界……这一个个闪亮的地标,既展示着大运河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也讲述了大运河新时代的发展历程。
“大运河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产物,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创造了无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奇迹。它象征着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的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说。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运河,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壮举的长征,连绵不断的“民族脊梁”万里长城,还是孕育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长江黄河,它们都展现着中华山河壮美,凝聚着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等精神文化内核。
“通过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标识,构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国家符号体系和传播体系,有助于提升国内外对中华文化整体认知和系统了解,推动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席建超表示。
推动文旅融合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长江三峡红叶期即将到来,我们在网上发起了长江三峡徒步活动,有很多人加入了我们。”来自重庆的徒步旅行资深爱好者王华林说。三峡风光,有幽深秀丽,也有雄伟险峻,每年深秋,层林尽染的美景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在江西赣州,“走一段长征步道,吃一碗红米饭南瓜汤”成为吸引游客参与红色旅游的一大亮点;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的8条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62条长城主题精品线路,将生动呈现万里长城之美。大运河京津冀段已经实现旅游通航,从通州古城乘船南下,一水之间风光无限……国家文化公园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宝藏库”。随着创新旅游产品和主题线路的推出,不少相关景点景区成为网红打卡地。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契机下,更多沉睡的文化资源被更好地发掘。当前,不少文旅建设成果广受游客好评——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自去年开馆以来就人气不减;山西已建成长城一号旅游路1534公里,串联起一路好风景。
要想更好地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首先要深入挖掘文化,丰富文化供给;其次强化文化转化,要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实现有效的传承和利用;再次要发展多样化的文旅体验方式,让文化走进生活,如借助体育休闲、文物考古、现代科技、非遗体验等让游客有切身的文化体验感。最后还要大力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方式,实现文化旅游的提质升级。
随着更多标志性项目纷纷亮相,文旅主题产品不断推出,历史和文物活起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见证历史沧桑的文化标志将焕发时代的生机活力,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