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提起宁夏的名优特产,人们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枸杞,不论是区内还是区外,人们似乎对枸杞都是异口同声地赞美,情有独钟的爱恋。的确如此,枸杞圆润饱满的颗粒,香甜可口的滋味,丰富的营养,神奇的功效,一经接触,便会永久地定格成为人们“火红”的记忆,不再会褪去它的美丽原色。显然枸杞已成为宁夏山川亮丽而火热的一个代名词而声名远播。千百年来,宁夏这块热土承载了太多关于枸杞的文化,时至今日,用蔚为大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泱泱中华,地域辽阔;植物种类,多不胜数。种植枸杞者黄河两岸、天南地北皆有之,为何只有宁夏享有盛誉,独步天下。古往今来,描写枸杞的诗作层出不穷,作者不乏诗圣词豪,而宁夏自可以引用却底气十足,这是为何?就是因为产于宁夏的枸杞最为优良,值得骄傲和赞颂。在《宁夏历代诗词集》里就选有一首《枸杞》的诗,其作者是北宋文坛巨擘苏轼,诗曰:
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
日有牛羊忧,岁有野火厄。
越俗不好事,过眼等茨棘。
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
短篱护新植,紫笋生卧节。
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
大将玄吾鬓,小则饷我客。
似闻朱明洞,中有千岁质。
灵庞或夜吠,可见不可索。
仙人倘许我,借杖扶衰疾。
在苏轼的笔下,枸杞漫山遍野,牛羊可食,野火焚烧,自生自灭,人们似乎也不太重视。但在苏轼看来,枸杞却是一种神药,长期服用能使人神清气爽,白发变黑,还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同时他在诗中联想到了罗浮山里的朱明洞,那里有生长千年的枸杞,更有仙犬看守,不能轻易得到,其实也是渲染了枸杞的保健作用。最后他发出了充满希冀的由衷感叹,如果神仙能够允许我得到这洞中珍贵的枸杞,我将借用枸杞的神力消除衰老和病症。诗对枸杞的别样赞美令人折服。苏轼写的枸杞诗除了上面这首外,另外还有四首,分别是《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以黄子木柱杖为子由生日之寿》《显圣寺庭枸杞》。历史上描写枸杞的诗确实不少,但多次涉及相同内容的却并不多,由此可见苏轼对枸杞的钟爱,也说明诗人很懂得养生。历史上,关于枸杞的诗作很多,如:杜甫的《恶树》、白居易的《和郭使君题枸杞》、刘禹锡的《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孟郊的《井上枸杞架》、皎然的《湛处士枸杞架歌》、蒲寿宬的《枸杞井》、黄庭坚的《显圣寺庭枸杞》、洪咨夔的《龟胜寺枸杞大如椽陈日华发其根而枯堂犹以地》、陈棣的《食枸杞菊》、杨万里的《尝枸杞》、赵蕃的《食枸杞》等,多不胜数。《宁夏历代诗词集》独选苏轼的《枸杞》诗,是因为苏轼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兼养生专家,他虽饱经磨难,却生性豁达,他独创的美食,就有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好多种,他描写养生药用的诗词也有十多首,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影响深远。宁夏是枸杞的最佳种植之地,引用美好的诗作宣传枸杞的魅力自是题中应有之义,显然枸杞不仅仅是一种食材药材,它已经上升到富有文化内涵的更高层面。
据《枸杞通史》记载:“最早有文字记载枸杞的是殷商甲骨文,中国的《山海经》和《诗经》均有记载。栽培枸杞最早起源于中国。”表明我国在商代时就已经种植枸杞。《诗经》更是有多达十篇作品涉及枸杞。如《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枸。”《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枸杞自野生到家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宁夏境内枸杞的引种栽培也已超过千年的历史。由于宁夏平原土壤肥沃,排灌方便,日照充足,土地稍微带有一些碱性,适合枸杞种植且果实品质优良,药用价值颇高。清代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宁安一带,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历史上宁夏地方志书对枸杞的记述很多并称颂有加。清乾隆二十年(1755)编撰的宁夏《银川小志》载:“枸杞,宁安堡产者极佳,红大肉厚,家家种植。”清道光年间曾任中卫知县的黄恩锡更是挥毫作诗,赞美枸杞曰:“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盐池县旧志书《花马池志迹》也说:“枸杞,刺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名。子色红润。根名地骨皮。宁安堡产者佳。”宁安堡是今宁夏中宁县的旧称。“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如今,经过多年以来的精心选种、科学培育,宁夏山川枸杞种植面积超过了100万亩,干果总产量达到20万吨,已经形成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银川北部为两翼的“一核二带”枸杞产业发展新格局。感叹诗与远方,前景十分广阔。
源远流长的枸杞引种、选育、栽培历史,成就了宁夏独特的枸杞文化。它的食用药用保健功效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不仅古代的诗词歌赋、现在的影视文章也都处处闪现着枸杞的身影,它滋润了人们的身心,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它讲述着宁夏的故事,也把历史的辉煌介绍给了未来。身姿艳丽而又红润的枸杞,有大文豪苏轼吟诗千年做注,天下必将为之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