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镇戎军

张 嵩

宋代文化繁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无可争议。但随着其建都汴梁(今开封),政治中心东移,而西北塞上却成为了少数民族割据政权与中原王朝常年征战的地方,历经北宋统治160多年时间,这种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改变。宁夏这方土地绝大部分时间一直处于西夏党项人的统治之下,再也没有了汉唐以来的豪雄气势与气韵。单就诗词来说,整个宋夏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就二十首左右,其中有些诗作还有牵强之嫌,与汉唐的辉煌已无可比拟。1993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修《固原县志》文化体育志第六章“诗文选辑”只辑录了一首宋代的诗,署名张继能《题原州官厅》,其实就是张继常的《题镇戎军厅壁》,张继能可能为张继常之误。诗曰:

夜闻碛外铃声苦,晓听城头画角哀。

不是感恩心似铁,谁人肯向此间来。

张继常曾以内侍身份出任镇戎军钤辖,即节制管辖军队的武官。宋代阮阅编纂的《诗话总龟》记载:“内侍张继常为镇戎军钤辖,因题诗于厅事曰:‘夜闻碛外铃声苦,晓听城头角调哀。不是感恩心似铁,谁人肯向此中来!’继常能读书,有识,好谈论,知治体。”《诗话总龟》是宋代著名诗话,采集诗话、小说、笔记等论诗文字,分门别类加以汇纂,荟萃繁富,举例详尽而多述小诗家。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是早期诗话的渊薮,张继常的这首诗就来自于其中。

再说说什么是镇戎军,镇戎军并非是军事建制单位,而是一个地方行政单位。北宋为了去除唐末以来方镇为乱的积弊而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革新,分设路、府州军监、县三级,以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此处的镇戎军便是属于府州军监一级,军事上大体和唐代的方镇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多出了一个统掌民政的职能。镇戎军,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设置,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属陕西秦凤路;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改隶泾原路,宋神宗元丰(1078年)后复属秦凤路。大致辖今宁夏海原、西吉县东部、同心县南部、泾源县东部和原州区、彭阳县大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陷于金,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为镇戎州。北宋初在镇戎军周边还设有德顺军(今宁夏隆德县城关)、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乡)、清远军(今宁夏盐池县西南)等建制。由于固原处于防御西夏的前沿要塞,所处位置十分紧要,同时镇戎军还是与西部交通的一处枢纽。北宋真宗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守边将领李继和知镇戎军并兼原、渭、仪都巡检使。他曾上书宋真宗:“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北面扞蔽,又为环、庆、原、渭、仪、秦熟户所依,正当回鹘、西凉、六谷、吐蕃、咩逋、贱遇、马臧、梁家诸族之路。”(《宋史·李继和传》),从中就可以看出镇戎军的重要地位。宋人曾公亮、丁度著《武经总要》也曾言:“宋建镇戎军,以通陇右。”从战争方面来看,镇戎军及其附近地区,历来就是宋夏双方交战的战场,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在镇戎军附近的今隆德县北面的好水川,宋夏双方爆发大战,最终以宋将任福战死,宋军大败而告终。庆历二年(1042年),元昊率大军进攻镇戎军,又在镇戎军北面的定川砦大败宋将葛怀敏。在经历数次大战之后,宋夏双方都经受不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于庆历四年(1044年)签订了合约,罢兵休战,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期”,并在高平寨(今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马园)设立专卖市场,开展贸易,进行互市。

张继常的这首诗应是写于宋夏交战的某一个时期,因他常年驻守于镇戎军中,战争频仍,苦不堪言,他将积于心中的感思挥笔题写在镇戎军官署的墙壁之上。诗以宋夏争战为背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艰难与辛苦,揭示了宋朝官兵之所以来此打仗的所谓“感恩”心理,实则蔓延出的是一种悲哀的情绪。防务之重,岁月无情,胜利无望,何日才是尽头。作者是节制管辖军队的高官,尚且如此,底层士卒的辛酸就可想而知了,说明战争是冷酷的,终究令人厌恶。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军队在定川砦(今宁夏固原北)之战失败后,时任庆州知州、兼任陕西四路招讨副使的范仲淹在秋风萧瑟中也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感慨,并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一词,个中情景,唯有联系那一段冷酷的战争场面细细品读,方能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真实一面。

--> 2022-11-02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2193.html 1 镇戎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