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两个半小时的庭审结束后,陈美荣走下审判台,来到原告父子身边坐下说:“你们有没有想过,无论能否告赢公安机关和复议机关,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邻里矛盾。”看到这对父子有些动容,她继续说:“其实,邻里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处不好,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多闹心呀。”
“我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主要是楼下邻居太不讲理。”父亲仍然有些愤愤不平。
“咱们做事可不能都从别人身上找问题,得先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陈美荣不断进行劝说。
……
类似场景,是陈美荣庭审后的常态。每次开庭后,她都会来到当事人身边亲切地聊问题的本质,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陈美荣看来,社区治理是纠纷诉源治理的重要一环。“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个渠道,作为一名法官,需要久久为功,推动矛盾的源头化解。”她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区的纠纷少了,整个社会的矛盾也就少了。
扎根审判工作一线36年来,陈美荣时常提醒自己,民生无小事,法官坐在审判席上,手持法槌,所行使的司法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要人民群众选择走进法院,作为法官,就不能让群众失望,必须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司法的公正和温度。
在工作中,她发现群众有些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虽是小案,但化解过程却十分繁琐耗时,如果能从源头化解问题,对群众来说无疑是上上策。为此,她认真总结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到的点点滴滴,在诉讼调解上逐渐形成了“五心和十二调解法”,即在工作中要保持“公心”“清心”“诚心”“耐心”和“细心”,坚持“沟通情感、换位思考、冷却择机”法,“对症下药、保全促进、证据展示”法,“附加条件、判前评断、案例参考”法,“担保监督、专家参与、求同存异”法,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接受的方式处理好案件。“五心和十二调解法”在具体的审判实践中取得可喜成效,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2017年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领导的批示与肯定,被全区法院大力推广。
“司法为民,要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本次大会,我将带着法治建设、司法体制改革方面的思考为民发声。”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连续两届当选党代表,陈美荣更多的感受是身上肩负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地各相关部门始终坚持‘平安是基本民生’的理念,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陈美荣表示,将继续坚守法治最纯粹的精神,与广大司法人并肩携手,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