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民间传统艺术,以黏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人或物,形神兼备。据考证,我国泥塑技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至唐朝达到鼎盛。
近年来,泥塑经过创新和传承人的不断糅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日,记者采访了吴忠市级彩泥塑非遗传承人陈德毅,听他讲述彩泥塑的故事。
儿时梦想成真
“我是看着长辈捏泥人长大的。”陈德毅告诉记者,对他和不少人来说,泥塑不仅是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技艺,更是抹不去的乡愁。
陈德毅的故乡在陕西省定边县,在他的记忆中,从小就看到父亲陈镜明塑泥人。看到原本平平无奇的泥团经父亲手变为活灵活现的人物时,他觉得很神奇,也想跟着学。于是,他跑到田里挖些泥巴,学着父亲的动作,一板一眼地用泥团捏喜欢的人物造型,虽然不成样子,但捏泥巴的过程让陈德毅感到美滋滋的。
“父亲曾在甘肃一家陶瓷厂工作,他在那里跟着江西省来的师傅学泥塑、雕塑,后来回到定边开始以这门手艺为生。”陈德毅回忆,有时他看到父亲在灯下安静地捏出一些小泥人,那些借着昏暗灯光捏出的泥塑作品,很多都成了陈德毅手中的玩具,陪伴了他整个童年。
陈德毅20岁那年,顶班父亲的岗位在陶瓷厂务工,看到眼前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中不少是泥塑作品,瞬间勾起了他对故乡的记忆。从那刻起,陈德毅下定决心要好好留在厂里拜师学艺。1986年,陈德毅师从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韩颖生学习。由于自身绘画及雕塑特长,他被厂里安排至陶瓷工艺美术研究所,主要进行瓷器艺术品原模型雕塑设计,从此在他的笔下创作出更多雕塑人物造型,他对雕塑有了更加深刻而系统的了解。
1996年,陈德毅来到吴忠市盐池县,组建宏艺雕塑工程队,将毕生所学及创新运用到彩泥塑、古建彩绘领域,在彩泥塑上有了更好的成就。如今,他带队的彩泥塑工程范围已扩及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
彩泥塑重在选材
在陈德毅的工作室中,摆满了他制作的泥塑作品,有的色彩艳丽、造型生动,有的呈现着泥土的原本颜色。一把泥,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陈德毅说,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要做出上乘的彩泥塑工艺作品,选材很重要,一步都不能少。“首先是和泥,选的泥一定是黏土,不能用黄土或含沙量高的土,否则做出来的泥塑不够结实,容易破裂;在和泥时,则要经过捶打、摔、揉,还要在泥土里加棉花增加韧劲,一般要加八九层,当泥揉成细细的棒棒不断裂不掉块时,泥才算和好了。”陈德毅说,除了棉花,有时还会加适当的谷草、纤维、纸巾,目的就是保证泥的黏性高。在彩泥塑这门手艺中,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着色也是一部作品重要的一环。陈德毅说,一般着色之前他会先上一层底色,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
陈德毅制作的彩泥塑人物作品,人体比例协调、五官端正、神态栩栩如生,在创作过程中讲究西画的整体、局部、整体的作画步骤,所刻画人物衣纹线条流畅,追求质感,根据历史人物身份分别造型。如古代武将造型会突出刚劲且气势磅礴,涉及文官,则要突出人物的庄严、优美之感,打破传统泥塑人物形象中规中矩的外形。
在泥塑人物的着色上,他着色丰富、艳丽,使用过渡色层更近写实,尽量打破匠气、俗气的陈规陋俗,总体艺术造型更接近现代审美,富于时代感,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艺术新气象。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陈德毅也与时俱进,在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上进行了创新,将面塑材料和泥塑进行融合,创作了更具观赏、更为精致、色彩丰富、艺术价值更高的彩面塑。
技艺非一日能练成
做了30多年的彩泥塑,陈德毅做小摆件,也做大型人物造像。在他看来,最难的就是刻画人物的面部和眼神。能用手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雕刻工具把人物的眉眼刻画生动,手上功夫可不是一两年能练成的。
要更好表现古代人物的栩栩如生感,还体现在如何塑造古人衣袂的飘动感上。陈德毅说,古代人物多穿着宽大的衣袍,如何能表现出衣服的折纹?为此,他在创作之初,都会大量查阅资料,从历史典籍中了解古人服装的特点、材质、折纹设计等。“古人多为绸子、缎子材质的衣着,这和我们现在的衣服质感完全不同,雕刻出的效果也就不一样,纹路要流畅,还要看得出大折和小折,搭配要合理。”
正是凭着这份认真,陈德毅后来创作的彩泥塑作品《济公》《对狼狗》《送财童子》《李逵》等,不但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还为他赢得了很多荣誉。近年来,他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制作的诸多彩泥塑造像颇受好评。
陈德毅回忆道,自己做过最大的一件彩泥塑,是在山西省太原市修缮国家文物。他为当地修复制作了一尊十几米高的古代人物塑像,整整用了一年半时间得以完成。他边做着手中的活儿边笑着说:“这项老手艺如今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我们有啥理由不继续传承下去呢?”作为彩泥塑非遗传承人,陈德毅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培养几名徒弟,让彩泥塑这门手艺可以传承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