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执勤服、公文包、厚厚的笔记本……这是银川市公安局兴庆分局大新镇派出所民警袁芳出勤的“标配”。
袁芳的父亲是一名警察,从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长大,对公安工作既亲切又熟悉,也是从那时起,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的梦想就在她心里悄悄扎下了根。从警26年来,袁芳扎根基层,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汗水和奉献守护着一方安宁。近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发布2022“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袁芳是我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民警。
2012年,在玉皇阁北街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期间,袁芳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她所管辖的社区有酒吧、烧烤店、足浴等娱乐性场所120多家,尤其是银河巷更被群众称为“酒吧一条街”。“当时,刑事、治安案件居高不下,醉酒闹事、打架斗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条街成了辖区内警情最多、案件高发、治安混乱、群众安全感极差的集中地。”袁芳说。为了最大限度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袁芳带领社区辅警上门走访、摸底、排查,整理出了“治安账本”,提出加大检查力度和建立营业制度,建立了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等制度,并成立了酒吧巡逻队。袁芳白天处理社区警务工作,夜间带着值班民警、辅警和值班酒吧业主一起巡逻,维护治安。
在整治过程中,袁芳结合辖区打架斗殴典型案件和每周警情通报数据分析,制定出一套打架成本清单,将打架成本列成公式,包含直接成本和附加成本,在酒吧、网吧、娱乐场所、餐厅、小区门口的醒目位置张贴,通过辖区24个微信群传播,充分利用各类宣传方式扩大影响力,并给予现场指导解答。1年后,“酒吧一条街”的刑事和治安案件案发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社区里的工作繁杂琐碎,要想做好社区警务工作不能着急,还要有十足的耐心。”自从警以来,袁芳干一岗、爱一岗、精一岗,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领导同事的一致认可。
去年年底,因工作成绩突出,袁芳被调至大新镇派出所,成为新水桥“石榴籽”警务室的社区民警。新水桥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社区,集合了拆迁安置小区2个和3个村18个小队。辖区有商铺100余间、学校3所,邻里纠纷较为突出。
初到这里的袁芳,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让社区发展得更好。在无数次走访和积累中,她找到了答案,决定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为治理背景,针对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创新在警务室实行“一室一厅一窗口一长廊”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即:一个矛盾纠纷调解室、一个共建共治共享服务大厅、一个便民绿色窗口、一个工作机制长廊,最终形成具有“塞上枫桥”警务品牌的鲜明特色,构建“邻里守望、共护平安”的社区警务治理格局。
辖区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商铺流转、拆迁安置等问题不断涌现,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情感纠纷、民事纠纷夹杂其中,都对袁芳的日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方便群众前来咨询法律知识,她提议将驻所律师调解工作前移至警务室,让律师在群众家门口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帮助,更好地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已经为辖区群众解决了几十起法律问题,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既然选择了风雨兼程,就意味着这一生都将无怨无悔的奉献。多年来,袁芳把群众的利益植根于心,用实际行动为辖区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过滤网”。“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这些都是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事,我会努力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庞杂琐碎的社区警务工作,袁芳一直都有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