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 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97.41万人,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58%上升至13.53%。按照国际标准,我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多数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下,社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重要场景。”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汪敬、杨莹分别提交《关于大力发展社区养老的提案》《关于社区有效介入居家养老的提案》,围绕社区养老建言献策。近日,自治区民政厅就提案办理情况进行答复。
提升社区养老覆盖面 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养老机构收费高、没有亲人在身边,老人们都不愿意去,所以我区90%以上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结合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点,克服了机构养老长期离家的缺陷,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探索。”汪敬在提案中建议,提升社区养老覆盖面,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培育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保障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答复介绍,2021年,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多部门出台修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办法》和《“农村老饭桌”管理办法》,明确“农村老饭桌”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金补助政策,及市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职能,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长效机制。今年编制的《宁夏养老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补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截至2021年底,我区共登记养老机构13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13个、‘农村老饭桌’648个,养老机构床位数3.2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1.24张,护理型床位占比38%。”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区着力推进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设大武口区朝阳街道、西夏区镇北堡镇2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新建15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按照建设标准配备生活、娱乐、活动所需设施设备。依托日照中心,开办41个社区老年大学站点,丰富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
目前,我区以居家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各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或组织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其中,石嘴山市开展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对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实践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成果输出,制定《颐享·石嘴山养老服务品牌规范手册》《颐享·石嘴山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等6项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成果文件体系。
运用“互联网+” 提升社区养老幸福感
“目前,我区养老模式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居家养老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比如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急救,失能老人的护理,老年人的餐饮问题。”杨莹认为,养老不但要“有所养”,更要实现“健康养”“幸福养”。她建议,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建立护理服务站,签约注册护士,登记本社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健康信息和住址,通过互联网预约护理服务。为老人配备智能一键紧急呼叫器,一旦遇到摔倒等无法自救的紧急情况可及时通知紧急联系人呼叫120急救。在“老饭桌”开设外卖服务,通过手机点餐送餐,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
“委员在提案中提出的‘依托社区,推动互联网+护理、创新互联网+养老配餐服务、推动互联网+急救’3条建议针对性强,对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区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医院建设医养结合示范点,提升机构康复、护理需求。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家庭病床试点,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巡诊服务,并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App等产品,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实现智慧医疗健康服务便捷化,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目前,我区以银川市兴庆区为试点,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家庭,对有失能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提供专业护理、远程监测等养老服务。如,将养老床位从养老机构搬进老人家里,由机构的专业人员到老人家中提供上门服务;在客厅安装摄像头,随时监测老人的居家情况;在卧室床头安装紧急按键,并在床上安装睡眠和体征监测带,老人躺在床上就能自动进行监测,各项体征一旦发生异常,监测系统就会自动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