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1年,侯艳喜摘“梅花”,她获得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继柳萍、张晓琴、李小雄获得梅花奖后,宁夏戏剧演员第四次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坚守,让戏曲根植农村
“戏曲是小众文化,是门清贫的艺术,要能守得住清贫才可以坚守下来。”侯艳告诉记者,自己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对戏剧的坚持。
2012年,获得梅花奖的侯艳再次回到田间地头,和群众一起演出时,便觉得秦腔是长在黄土地上的艺术形式,不可能脱离泥土的气息。她说:“戏曲远离泥土,观众层就断了,没有人看,这样的艺术迟早会消亡。所以,想让艺术更好的往前发展,就必须找到艺术的根、找到它的魂,才能继续往前发展。”
近年来,侯艳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基层戏曲演出中。所演剧目贴近群众生活,唱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平时演出时,她还发动其他演员对基层群众进行培训辅导,使得加入秦腔队伍中的人员越来越多,在培养一大批农村青壮年戏迷观众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为今后戏曲传承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4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演员到“梅花奖”获得者,再到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负责人,侯艳博采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主演了《窦娥冤》《杨三姐告状》《朔方天歌》等传统与新编剧目,至今已累计演出达5000余场。
“戏曲工作者就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每一场戏都要对得起人民群众,要把评判权交给群众,舞台作品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是我们践行文艺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生动实践。”侯艳表示,将不忘初心,坚守匠心,坚定信心,创作出具有火热生活气息、走进人民心坎里的好作品,奉献给广大群众。作为一名党的二十大代表,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在戏剧的舞台上努力成为真善美的传播者、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社会形象的塑造者。 (马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