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岁月深处的五原

张 嵩

唐代,尤其到了唐末,诗人们描写边塞的诗中经常提到一个地名:五原。查阅宁夏文史研究馆编选的《宁夏历代诗词集》就选有三首有关“五原”的诗,分别是:

许棠的《五原书事》:

西出黄云外,东怀白浪遥。

星河愁立夜,雷电独行朝。

碛迥人防寇,天空雁避雕。

如何非战卒,弓剑不离腰。

沙碛女子的 《五原夜吟》:

云鬟消尽转蓬稀,埋骨穷荒失所依。

牧马不嘶沙月白,孤魂空逐雁南飞。

储嗣宗的《随边使过五原》:

偶逐星车犯虏尘,故乡常恐到无因。

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

其实,唐代描写五原的诗还有很多,也不乏名句,诸如骆宾王的《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促驾逾三水,长驱望五原。”李白的《千里思》:“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贾至的《出塞曲》:“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陶翰的《出萧关怀古》:“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等等。这其中有些诗与宁夏并没有什么关联,直接描写的是内蒙古草原的风色,但有些诗却与宁夏有着一定的联系,诸如上面所选的三首诗以及陶翰的《出萧关怀古》。

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五原。五原,现在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所辖的一个县,但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多次出现在一些重大的历史场合,令人侧目。由于它所处后套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通往朔方的重要关塞,因而与历史上的宁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唐朝初年,突厥强盛,“控弦百万”,五原为其所踞。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任朔方大总管(驻地在今宁夏灵武),出兵夺取黄河以南之地,在黄河北岸分别修筑屯兵城堡,即东、中、西三个受降城,以绝突厥南进之路。五原为西受降城(今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北圐圙补隆古城)辖境。唐末,占据陕西西北部的党项族拓跋部崛起,不断扩张势力,并于1038年建立大夏政权,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五代及宋、辽、金、夏时期,五原皆为西夏属地。另外,在隋唐时期的宁夏与陕西定边接壤的地方还曾出现过一个五原县,管辖过盐池一带,这里的五原与前面提到的五原并非同一地方,而且相去甚远。但两个地方都曾设置过郡治、县治。前者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设五原郡,东汉末废,前秦复置,后废,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黑柳子乡三顶帐房村古城)。后者是西魏(535至556年)时以大兴郡改置,治五原镇(今陕西定边县南),辖境有今天的宁夏盐池县,后改西安州,西魏废帝(554年)又改为盐州。所以讲到宁夏历史,必然会牵扯到五原。《宁夏百科全书》所载五原县的条目讲得就很清楚:“隋始置,因其境内有龙游原、乞地千原、青岭原、可岚贞原、横槽原,故名。为盐州治所,辖有今盐池县东部、南部地区。”古代的地名及其行政设置随着朝代的更替频繁更换、迁移,且多有重复,如不认真辨识,就容易发生混淆。到了唐王朝中后期,包括五原在内的盐州一带长期为吐蕃占领,战争频仍,人民苦不堪言,边塞诗中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就凸显出它的社会现实功能。

晚唐诗人许棠的《五原书事》是一首五言律诗,出自全唐诗卷603。许棠在当时颇有诗名,曾经在塞上一带游历过,诗中所述就是诗人看到边塞的景象以及戍边士兵为防备敌人刀不离身的情形。全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抒写了边塞的空旷及战争的残酷。所谓“书事”就是书写眼前所见到的事物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沙碛女子的《五原夜吟》选自全唐诗卷866,诗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描写了岁月流逝类如转蓬,而身死荒漠无所依靠的悲凉境况。这首诗竟然包含着一个传奇故事,据《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四十七记载:大约在唐文宗太和年间(827至835年),进士赵合游五原,夜卧沙中,闻沙中有女子悲吟,起问之,自言姓李,居于奉天,因看望姐姐路过此地,被党羌挝杀。后为路人所悲,掩於沙内,经已三载。知君颇有义心,倘能为归骨於奉天城南小李村,当有奉报。赵合答应了女子的请求,遂收其骨,包於囊中,携至奉天,访得小李村,葬之。第二日女子前来道谢并送上书经两册,曰:“子能穷之,龙虎之丹,不日成矣。”合遂究其玄微,得以度世。这是一则凄美的故事,正好印证了战争的无情与杀戮以及给普通百姓带来的无妄之灾。沙碛女子只是一个托名而已。

唐末诗人储嗣宗的《随边使过五原》出自《全唐诗》卷594,储嗣宗曾随边使到过五原边关,以诗记录了他的感受:茫茫绝域、荒野连绵,出使的“星车”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进入到“胡虏”地界,边关废弃,了无人烟,只有黄沙弥漫。

这些诗的价值就在于真实地反映了边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和深重苦难,也控诉了战争导致的骨肉分离,更描绘出每一次战争过后所留下的肃杀场景,使人不忍卒读却又不得不读。可以说一首诗歌也是一段历史,以极少的文字记载了当时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实际情况,为后来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研究史料,有教训,有启迪,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历史教训能够进行必要的反思,这也是我们今天阅读含有“历史”之诗所期望的一个目的。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的“五原”虽然远去了,但它的身影依然以诗的形式存在,这些饱经沧桑的千年之“诗”也在不断向后来的人们陈述着它跨越时空的如烟往事,常常令观者、“听”者感慨不已。

--> 2022-09-28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51282.html 1 岁月深处的五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