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玉香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近年来,银川市金凤区积极行动,建立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高龄低收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较低收入家庭、临时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助力构筑现代化社会救助体系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金凤区政协把“优化社会救助供给提升困难群体救助水平”列为2022年度协商议题之一。8月23日,金凤区政协社会治理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围绕主题开展调研协商。
调研中,委员们对困难家庭进行入户走访,实地查看长城中路街道社工站、金凤区残疾人辅具服务中心,重点掌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以及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情况。座谈会上,金凤区残联、民政局针对困难群体救助所做的工作进行通报,委员们围绕目前金凤区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交流发言、建言献策。
“虽然金凤区社会救助工作达到了一定水平,民政工作人员在优抚安置、救灾救济、福利慈善等方面做了很多兜底工作,但对民政具体政策的宣传不到位,部分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及办理程序缺乏了解。”金凤区政协委员马辉琴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已有政策的落地普及,持续拓宽政策的知晓度,以社区为阵地、重大活动为载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对救助条件、办理程序、资金发放、就业激励政策等内容宣传。
金凤区政协委员王涛提出,社会救助工作多头管理,涉及民政、医保、教育、工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统筹协调机制,造成政策之间既有重叠交叉也有覆盖不全,信息不互通,不能有效整合救助资源,导致重复救助和救助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议衔接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使各项社会救助达到互通、互联、互补,构建社会救助工作有机体系,将社会救助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正、透明,不断提高金凤区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水平。
“建立以‘民政云’为基础,完善‘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三方联动机制,与残联、医保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及时主动救助。”“按照优化结构、选优培强、专职专干的原则,通过职数调剂、整合力量、争取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加快筹建金凤区慈善总会,吸纳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组织作为慈善总会会员,不定期开展困难群众救助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助困帮困的良好氛围。”……
一条条务实的建议让座谈会成果满满。这些意见建议将被金凤区政协归纳整理,吸纳至调研报告当中,为金凤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党群共同努力,力争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救”在身边、“助”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