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在唐诗中有两首诗专门写到了盐州,而且都是著名诗人的作品,一位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他在灵武节度使幕府时写有一首《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一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另一位是大诗人白居易,他写有一首歌行体乐府诗《城盐州》。李、白二人都是中唐时期的诗人,此时正值唐与吐蕃在河西、陇右一带交战,吐蕃军队还曾多次北上攻打灵州、盐州等地,并一度占领盐州,盐州陷落的这一年是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由于吐蕃军队长期习惯于游牧活动,不善于守城,加之粮草不继,水土不服,不久之后便毁城而去。其时,城池毁坏,庐舍遭焚,使盐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基于盐州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唐军在完全收复盐州后准备重新修筑城池。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李益创作了《盐州过胡儿饮马泉》一诗,此诗应在盐州被唐军收复不久后所作。彼时李益正好在灵州节度使幕府为僚,相去盐州不远,在一次途经盐州饮马泉时,通过对春天草原景色的描写,感叹盐州曾经沦陷于吐蕃之手,只听凄凉吹笳之声,却无倚剑镇边英雄,城池尽毁,一片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空有报国心愿而却壮志难酬的惆怅情怀。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是一首七律,全诗如下: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整首诗节奏明快,寓意深沉,是一首触物起兴、借以言志的优秀边塞诗作,苍凉景况与雄浑之气融为一体,奇崛高远,悲壮婉转。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作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中唐时期边塞战争中那段唐与吐蕃缠斗不息的惨烈历史。而白居易的《城盐州》当写于盐州城重筑之时。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二月,时任灵州大都督兼灵、夏等州节度使杜希全上奏朝廷,主张重新修筑盐州废城。据《新唐书·杜希全传》记载:“盐州据要会,为塞保障,自平凉背盟,城陷于虏,于是灵武势悬,廊坊单逼,为边深患,请复城盐州。”唐德宗很快批准了他的奏请,于是当地官员调集军民六千余人在2个月内使盐州城完全修复。此后,灵武、银夏、河西等地,受吐蕃袭扰的次数大为减少。《城盐州》一诗是白居易为赞美盐州城的重修而专门创作的,《城盐州》的“城”是动词,即修筑盐州城之意。盐州作为战略要地重新筑城加固在当时是一件大事,朝廷上下都有议论,这应该是一个重大政治题材。时年22岁的白居易尚是一介白衣,他瞅准这一赞颂皇上美德的机会写下了《城盐州》,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塞安全的关心之情。诗比较长,原文可查阅《全唐诗》以及《乾隆宁夏府志》《灵州志迹》《朔方道志》等宁夏地方文献。
那么盐州具体在什么位置,与今天的盐池又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妨再探究一下。《灵州志迹》《花马池志》等书认为盐州即今宁夏盐池县,故城在今盐池县的前身花马池城;《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认定,盐州故城在今陕西省定边县西南部的沙场村,现留有遗址;《弘治宁夏新志》则认为盐州故城在今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镇一带;《嘉靖宁夏新志》《续陕西通志稿》《嘉庆定边县志》等地方志书皆认为盐州故城就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城。最后一种说法得到了大部分历史学者的认同。《宁夏百科全书》也讲得很清楚:“西魏废帝三年(554年)以西安州改置,治五原镇(今陕西省定边县南),领大兴、五原两郡,辖今盐池县、陕西定边县及内蒙古的鄂托克旗、乌审旗南部、境内有盐池多处。”西魏时之所以要更换地名,进行改置,就是因为境内北边有盐池。历史上的盐州地域涉及陕西、宁夏、内蒙古三省区,宁夏的盐池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唯有盐池继承了盐州的精髓“盐”字,真正是名副其实,这也使古代的“盐”州文化得到了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