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平蕃曲

张 嵩

《民国固原县志》卷十艺文志·诗词选有中唐时期诗人刘长卿的一首五言绝句《平蕃曲》,《宁夏历代诗词集》卷一也选了这首诗,注明是选自《民国固原县志》,并注释说平蕃曲是平定异族的歌曲。蕃:周代谓九州之外的夷服、镇服、蕃服,后用泛指域外或外族。这样的解释也没有错。但是《民国固原县志》为什么要选这首《平蕃曲》,我想肯定与历史上的固原有关,这里的“蕃”其实指的就是吐蕃,而不是其他什么异族。

刘长卿的《平蕃曲》共有三首,上面两部书籍选的只是其中之二。全诗如下:

其一

吹角报蕃营,回军欲洗兵。

已教青海外,自筑汉家城。

其二

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

陇头那用闭,万里不防胡。

其三

绝漠大军还,平沙独戍闲。

空留一片石,万古在燕山。

看了全诗,空间画面就广阔得多了,并不局限于一隅,前面是实景描写,大军得胜、收复失地的情形,中间描写平定吐蕃之后的自豪心情。“万里不防胡”,文学作品有夸张的成分,当然不可能不防,最后寄予了作者的期许,大军班师以还,“万古”名留“燕山”,燕山是一种象征,并不确指,指的是平定吐蕃的地方或把侵扰中原的吐蕃赶出唐王朝疆界的地方。三首诗放在一起,就很完整。刘长卿创作这组诗有其历史背景,自然也与固原有着很大的关联,不然地方志书也不会选录。

唐初,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其首领松赞干布与唐和亲,唐宗室女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与吐蕃的边境相对安定。松赞干布之后吐蕃对唐政策发生了变化,开始蚕食唐的领土,先后攻灭了吐谷浑,割断了唐与西域的联系,并出兵侵占了西域四镇,即龟兹(在今新疆库车、沙雅二县之间)、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与唐的关系彻底恶化。安史之乱爆发,唐的边境空虚,朔方、河西、陇右边军内调平叛,给吐蕃进一步窥视中土埋下了隐患。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10月,吐蕃趁乱由陇右攻入长安,烧杀抢掠,据十五日而归,之后陇右东段包括原州(固原)在内的十三州尽陷于吐蕃之手。原州州城尽毁,为躲避战乱,州治移至平凉,再移至临泾(今甘肃镇原),为行原州。中间原州旧城几次易手,一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军才收复原州失地,此时距首次沦陷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吐蕃据有原州期间,多次北上攻打灵州、盐州、银州、夏州等地,企图截断唐朝的粮道,并一度攻克盐州、银州、夏州,后被唐军收复。唐与吐蕃缠战一个半世纪之久,互有胜负,但唐胜多败少。不论如何,战争是残酷的,带来的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直到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吐蕃势力才被逐出陇右,河西肃清。至唐末五代,遭逢乱世,原州等地复又陷于吐蕃,这已是后话了。

刘长卿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这个时期正是安史之乱爆发及吐蕃趁机入侵中原王朝一度占据陇右广大地区并攻破长安的历史关键节点。诗人也饱受了战乱之苦,目睹了唐军与吐蕃骑兵拼死搏杀保卫国家、收复失地的场景,这首诗就是吐蕃军队被战胜后,诗人有感而发创作而成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并且用了“平蕃曲”这样的名称,一看就明白它的意思。《民国固原县志》艺文志选录其诗第二首,正是因为原州地处陇上,是唐与吐蕃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最初吐蕃几番攻城不下,皆被唐军打退,后来吐蕃军队北上攻打灵州,十余年间达五六次之多,始终是败多胜少,不能得逞。加之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唐军曾在青海一带几次大破吐蕃军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长卿写下《平蕃曲》,欢呼胜利,鼓舞士气就不足为怪了。《平蕃曲》的曲,应是属于汉乐府《横吹曲辞》的曲调,内容多描写边塞征战的题材,如同“塞上曲”“塞下曲”一样。

历史的风云诡谲变幻,吐蕃与唐王朝的战争纷扰既是争夺资源,进行经济掠夺与政治压榨的结果,也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统治上层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产物。战乱的雾瘴早已经散去,历史深处回响的战马嘶鸣与干戈撞击之声也已经化作了玉帛。回归现实,千山万水的壮观景象铺开的是一幅幅祖国大家庭祥和美丽的画卷,生活在幸福伟大的时代,人们都在尽情享受着灿烂明媚的阳光,和平共处的珍贵,也将永远地留存在人们的心间!

--> 2022-08-24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9968.html 1 平蕃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