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中唐诗人李益有一首七言绝句,非常有名,诗曰《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在《历代诗词咏吴忠》(杨森翔先生编,内部刊行),《宁夏历代诗词集》等地方文献资料皆有收录。李益是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以善于抒写边塞诗而著称于世。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深秋,李益从长安来到灵武投奔朔方节度使崔宁,并在灵武生活了数年时间,因此他不仅熟悉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也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在此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从军北征》《盐州过胡儿饮马泉》《塞下曲三首》等具有边塞浓郁色彩的诗篇,其中以《夜上受降城闻笛》最有影响,广为传诵。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边塞夜晚的空寂景象,芦管吹响,勾起了征人思念家乡之幽情。语言优美,诗意真切,情景交融,感人肺腑。诗中提到了两个地名,一个是回乐,一个是受降城。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回乐指的是回乐县,是一个古县名,北周时设置,属灵州普乐郡,隋、唐为灵州、灵武郡治,也是唐朔方节度使治所,位置在今灵武市西南,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废止。《舆地广记》记载:“回乐县在灵武故城之内,唐肃宗西狩,即位于此。”
关于受降城的来历,《唐书·张仁愿传》载:“仁愿请乘虚取漠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当虏南寇路。”《增补万历朔方新志校注》也记载:“张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地,与河北筑三受降城,六旬而成,首尾呼应,皆据要津。于山北置烽堠千百八所。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受降城“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其北皆大碛也。”此处的“直”是接近的意思。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时任朔方军大总管的张仁愿依托阴山、贺兰山两道天然屏障,在黄河外侧构筑起以灵武为中心,南起中卫、北至内蒙古托克托数百公里的防御体系。唐文学家吕温在《三受降城碑铭》中曾赞颂道:“张仁愿蹑机而谋,请筑三城,夸大河以北向,制胡马之南牧。”三个受降城的具体方位一般都认为在今内蒙古境内,但灵武处于三受降城的统领地位,因为灵武一直以来都是唐王朝朔方节度使的驻节之地,中心城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降城的另一种说法则比较早,唐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亲至灵武接受回纥、铁勒等十一部众的归降,并将他们安置在唐所管辖的州府之内,创立羁縻制度,为纪念这一重大事件,灵武也被称为受降城。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与灵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显示了灵武在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李益创作这首诗时身处灵武,看到的是回乐城前的烽火台,诗里也写得很明确,显然在李益的眼中,灵武(也就是当时的回乐城)就是受降城。
回乐也罢,受降城也罢,都不过是灵武悠久历史的一个短暂留影。而受降城因为其在防御和抗击突厥入侵、保卫疆域安全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如同萧关一样成为诗人们吟咏和寄寓的题材,主要象征边塞与战争。除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外,唐代诗人聂夷中的《古胡无人行》“醉卧咸阳楼,梦入受降城。”窦弁的《送刘公达判官赴天德军》“北风如有寄,画取受降时。”刘沧的《边思》“汉将边方背辘轳,受降城北是单于。”等等皆有“受降城”的描写,寄托的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感意绪,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岁月无声,它的巨手已悄然抹去了千多年前的痕迹,而横亘于祖国辽阔大地上的巍巍阴山、贺兰山依然高耸入云,不可动摇;奔腾的黄河蜿蜒东去,一泻千里,气势磅礴。山河图卷,光辉璀璨,她在讲述着昨天的故事,也在激励着后来不断接续的人们去追求和实现更加辉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