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1961年6月我们中专毕业,我们班的同学分配到农业科研院所、农垦和劳改系统,我和9名同学被分配到刚刚成立的国营平吉堡农场,参加农垦建设。我本是一个陕西移民,没曾想来到宁夏以后,经过自己的努力,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了建设宁夏的一名科技人员。
我们家来到的这个移民点是宁夏陶乐县月牙湖乡枯水井大队,虽然离黄河不远,但也是一个缺水的地方。在陕西农民们种植的都是传统的旱作物,来到宁夏以后,开始学习种植水作物,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模式,让世世代代的农民又开始了重新学习耕作方法,让这些移民们很不适应。这里的风沙气候也是移民们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的天气,移民们早上起来,被子上已是风沙点缀,门窗也被风沙堵塞,甚至睡觉人的口腔里,也是沙子硌牙,这是在陕西不曾想象的气候天气。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三门峡水库移民地区减少,我的家乡也在其中,政府不但不让我们移民返回,而且我们家乡的原址被一个部队的农场占用,所以移民的返乡愿望非常强烈。
解放前我的父亲因为躲避官司,逃跑到了南京,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淘到了一份工作,由于多年没有回家,就在那里找了个对象,我父亲是有文化的,初中毕业,结婚以后他那边也有孩子了,解放以后他又回到了陕西老家,那时候没有离婚这一说,回来以后我们这个大家就分家了,一家分为三家,我伯父一家,我们一家,最后我伯父在山西安家,我父亲在老家大荔县安家,我母亲带着我们来到了宁夏。
为什么当时来宁夏,很大的原因是我母亲,我母亲当时生气地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呀”。母亲带着我们一家毅然决然地头也不回来到了宁夏。
经过陕西移民的共同努力,1963年母亲带着只少了我一人的一家,终于回到了阔别五年的陕西老家,被安置到了离老家不远的陕西合阳县农村。我因为已经有了工作,要回陕西只能以移民回迁的办法解决,最后我只有留在宁夏。
我是1961年的7月分配到了平吉堡农场,当时一起去了9个人,我就是其中带队的一位,我分配到平吉堡农场的基建股(科),负责农场的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工作,回忆在平吉堡农场的这19年岁月,我是快乐和幸福的。 我中专实习的地点是在平吉堡挖西干渠的时候,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在永宁修建宁化桥的时候 ,就是我们修的。把我们学到的水利知识充分运用到了实践中,我是很欣慰的,我在平吉堡获得过五好青年荣誉,还到银川饭店开过会。我是1967年结的婚,媳妇也是从老家找的,结婚以后把媳妇带到了农场,成为平吉堡奶牛场的职工。我因为工作表现突出,1970年被提拔为农场基建科副科长。
1979年我调往广播电视厅,负责罗山广播电视转播塔建设的任务,任命我是广播电视厅基建科副科长。1980年又来到宁夏广播电视大楼项目部,1984年广播电视大楼土建基本完工,1985年自治区又成立宁夏工学院,实施基建项目,又把我调到宁夏工学院,工作了1年多,1986年我又调往自治区计委农业处工作, 最后又调到计委下属的区划办公室工作。
2000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要在世界各地有选择地开展节水项目的实验工作,由于我在区划办工作突出,被确定实施了这个项目,叫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实施节水宁夏项目办公室,我就成了这个节水项目办公室的主任。
(祖宁平 马晓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