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元华工厂办厂方针明确,生产措施得力,所以发展生产很快,资金积累迅速。从1942年2月投产至1944年8月,工厂生产出各种毛毯600余块、毛毡1500多条、毛布100疋,各式栽绒毯8000余方尺,此外还有毡鞋、毡帽、毛口袋、毛包子、被胎、衣胎、二毛皮衣等产品3600多件。
1942年初建厂时,元华工厂仅有边区建设厅投资的2万元边币。工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群众入股投资7万余元,至年底资金发展到12万多元,有工人增加到44人,干部4人。到1943年,三边盐务局投资100万元,塞北工厂投资160万元,定边新塞工厂投资3.5万元,盐池县政府投资59万多元,群众自主投资4.6万多元,到年底结算有资金28956000多元。1944年初,群众又集资1120万元,发展资金9000多万元,为元华工厂的扩大再生产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元华工厂白手起家,刻苦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成为边区有名的合作社,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据统计资料表明,仅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为边区机关干部和前线将士制作衣胎、被胎、绒帽、毛毡、军用毛毯等12万多件,还有大量毛袜、手套、军鞋等。当时陕甘宁边区的许多机关干部和战士,戴的是元华工厂制作的绒帽,穿的棉衣是由元华工厂提供的衣胎,元华工厂的功劳是人们难以忘记的。
元华工厂是盐池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综合性的手工业工厂,也可以叫合作社。在办厂过程中,由于领导经营有方,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创造了一套比较先进的管理办法。其中主要的是管理的民主性、生产的计划性和按劳取酬的合理性。这次,为三边地区乃至整个边区的工业提供了不少经验,树立了一个好典型。同时,也为经济基础薄弱的盐池县创造了财富,积累了不少资金。
元华工厂是在中共盐池县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创建和生产的,工人们接受了良好思想教育、组织教育和纪律教育,政治觉悟提高很快。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厂内绝大部分青壮年工人和职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入革命的行列。全国解放以后,盐池县委和政府又以元华工厂的老工人为骨干,组建了盐池县毛织厂。新建成的盐池县毛织厂后来发展成为拥有300多名职工,有比较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厂家,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且出口创汇。
元华工厂建成后不久,即以先进的管理方法、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对革命的突出贡献而闻名全边区,成为陕甘宁边区工业的一颗明珠,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1944年7月,靳体元光荣地出席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会议,和其他16位合作社英雄一起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解放日报》记录了当时的激动场面:毛主席掀帘进来时,面现和蔼的笑容,先频频向各英雄点头……毛主席对每一个合作社的特点都很熟悉……当毛主席问到盐池县靳体元先生创办的元华工厂时,靳体元先生充满着兴奋的情感,急促地说:“从前我是商人,可后来我觉得边区需要工业,所以我转到工业上来了。”
1947年,陕甘宁边区遭遇国民党反动派的大举进攻。宁夏军阀马鸿逵紧密配合胡宗南,派兵大举进攻三边。盐池人民亲手创建的元华工厂遭到了惨重破坏。元华工厂被迫停产了。但是,元华工厂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据宁夏档案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