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宁夏物理研究所后来划归了自治区农林科学院,陈桂松也成为农科院的一位研究员。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得到的信任不多,农科院很多研究人员都先后被派到各地农村,陈桂松被分配到贺兰县一个公社,与当地的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多人对此种工作方式不习惯,但他却对此有种如鱼得水般的轻松。
因为他喜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又因为是个闲不住的人,在贺兰的这段时间里,他每天都在想着干点什么。他住的生产队没有电,他到县里找县委书记,帮助全村农民通上了电。看到农村打场时用驴拉碾子很辛苦,又动手为农民制作了个电动石磙子,结束了用驴碾子打场的历史,还将生产队的一片废水塘改造成农田,推广了机械播种新技术,工作都得到了县委书记的认可。
陈桂松:我考察过后,发现八里桥有一个废弃的旧工厂,有台旧的变压器和大量的电线,我就去找县委李书记,请他批准我们把变压器和旧电线都折回来,给生产队通上电,书记同意后我就带着几个农民去干,不到一个月就通了电,老百姓特别高兴。我来之前,生产队打场时都是用驴拉碾子,我做了台电动机,带着碾子转,农民高兴坏了,省了力还省了驴,生产队原来有个大水塘,占了很多地,我又去找李书记,请他批准我们在路边开一个口子,把水放掉变成地,书记一听是我提出来的想法,马上同意了。李书记特别信任我,还对其他人讲,只要是陈老师提出的事情,就去照办,不会有错。后来开垦出很多土地,附近的生产队还来抢地。我还去农业厅给生产队要来一台播种机,亲自教农民使用,县上还召开现场会,搞技术推广。
在农村生产队的劳动让陈桂松收获了农民的尊重和领导的信任,也让他的知识有了些施展的空间。但远离科学研究的苦闷和对政治运动的不解常常让他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两年后,科技人员开始归队,陈桂松又回到了自治区农科院,分派给他的新的任务是个巨大的考验,国家计划在西北开展放射性物质应用研究,请他从白手起家中把课题承担下来。
放射性应用研究极具开拓之先,还具有一定的风险。当时此项研究尚属空白。没有经验、也没有可参考的范例,他只能边学边摸索着干,钴源是放射性元素应用的核心,一般的钴源体积不会超过一支香烟,尽管体积很小,但杀伤力极强,如果在失去保护或保护不当的情况下,被钴源照射时间超过十秒即会造成生命危险。
让钴源按人的意志发送放射线,必须先建一个“钴炮室”,就是把钴源的放射性射线控制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不仅控制放射线的剂量,还要防止放射线外泄,使放射剂量、放射目标、放射方向都精准如炮弹,时间还需毫秒不差。
陈桂松: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很大伤害,对各种有害生物也有很大杀伤力,我们的研究就是通过新建的“钴炮室”控制钴源的放射线剂量,把杀伤力应用到生产领域,既不能让钴源伤人,又不能让它伤害作物,只让它在人的控制下去杀虫、杀病菌,消灭有害物质。在这之前,我们国家对放射性物质的应用还处在的探索阶段。国家当时规定很明确,没有结过婚的人不准介入到这个领域。
(蔺银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