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振星
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入画来。曾经风卷黄沙漫天的吴忠市盐池县大水坑镇双梁井村,如今已路旁有树荫、沙塬花果香、满目葱郁绿。
近年来,大水坑镇党委瞄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新要求,借助山林权“以地换林”改革,镇村两级联动,在不断加大全域生态建设步伐的同时,对标生态振兴目标任务,全力打造集生态保护、绿色景观、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功能于一体化的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
“以前,一到春天黄沙满天飞,现在漫山遍野都是树,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老百姓的心里也舒坦了。”大水坑镇党委书记张旭说。
大水坑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生态综合治理的有效抓手,双梁井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按照“党委主导、政府负责,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部门联合、资金捆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探索创新“党建+生态”发展模式,以“支部引领、企业投资、农户配合”三方合作方式,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作用,统筹推进党支部联建调度、村居环境整治、发展生态农业等工程,为生态建设注入组织动力,夯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打造“双梁井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首期项目已栽植苗木1100亩,成活率95%以上,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张旭介绍,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的建立,借助于污水处理厂中水的充足灌溉,乔木林长势良好,成活率95%以上,有效遏制了区域草原沙化趋势,可辐射改善以污水处理厂为中心的万亩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污水处理厂中水利用率达到100%,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水坑镇围绕全县山林权改革“责任倒挂、转政为企”的工作思路,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由政企联合共建,石油企业投资建设600亩,占比54.5%。镇政府除在权益分配、资源配置、政策享受等方面给予倾斜外,通过宣传报道等方式进行正向激励,树立企业社会贡献突出形象,有效提升了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性,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变,社会效益更加突出。
“未来5年,鼓励引导厂矿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综合采用发包造林、自主造林、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不断扩大生态建设成果,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打造全县旱作区生态宜居康居特色小城镇。”张旭说。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中水灌溉作用,管好护好造林成果,形成“果园经济”,与周边葡萄采摘、滩羊养殖、文旅民宿、烧烤营地一体化发展,互相协同、互促互进,以点带面,带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日显成效。通过他项权利配置、投资股权量化等方式,积极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区域生态建设,以经果林为重点建设方向,不断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产出基础。在产业规模形成后,探索“企地联营”、产权股权量化等方式,发展区域特色农村经济产业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