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莹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不能注意听老师讲课,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分心;孩子平时爱哭闹,老是翻箱倒柜,不是拆玩具就是打翻碗盆,家长怎么说都不听;孩子情绪不稳,常会干扰大人谈话和正常工作……这些问题的背后,有可能是儿童多动症造成的。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李欢。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多个信号
7月中下旬,银川市妇幼保健院总院康复科诊区举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义诊活动,为前来就诊的小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管理宣教。
开诊第一天,12岁的多多(化名)在妈妈的陪同下前来就诊。多多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忧虑,说多多上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能跟上,到三年级明显就开始吃力,与老师沟通后,得知孩子上课感觉像是在认真听讲,下课却什么都不知道。老师和家长批评她,同学疏远她,孩子出现了焦虑情绪,晚上睡不好。
在医院就诊时,医生详细询问了病史情况,通过评估及检查,确诊多多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通常人们认为孩子一刻都停不下来才是多动症,其实很多看起来安安静静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多动症。多动症实际包括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三种。注意缺陷型即注意力不集中型,又称‘不动’的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女孩相对多见;多动冲动型以多动、冲动为主要表现;混合型既有注意力不集中又有多动、冲动症状。”李欢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科疾病中属于高发病率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根据前来就诊情况,患病儿童通常表现为学习成绩和自信心下降,影响家庭、社会和亲子关系。
针对患儿家长普遍关心的多动症表现症状,李欢介绍了一些诊断线索和发病“信号”。她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不同,学龄前儿童主要为过分喧闹和捣乱,难以管理,惹人厌烦,经常惹祸,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学龄儿童会出现不安静、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伙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不佳等问题;青少年则会出现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厌学,做事不考虑后果,经常跟父母顶嘴,与老师争执,和同学缺乏合作精神,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做出过分反应等。
李欢建议,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共病包括遗尿症、语言障碍、抽动障碍、睡眠障碍、癫痫、精神障碍等问题。其中抽动障碍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简单或复杂的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抽动障碍病程不一,可分为短暂性、长期性,首发症状多为简单性运动抽动,一般以眼肌、面肌抽动多见,可向颈部或上下肢发展。
缺陷多动障碍要早发现早治疗
多动症的诊断是一项系统工作,家长要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李欢说,规范化诊断评估流程为临床问诊,重点关注症状的起始时间、发展历程、最严重时造成的功能损害等;体格检查,主要是全身检查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排查和鉴别其他神经疾病;临床访谈,结合儿童的发育、心理行为、家庭环境等综合信息进行临床诊断;心理问卷、量表严重度评估,利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等进行症状严重度评估;发育水平评估,用于判断患儿目前的认知发育水平,症状是否与发育水平一致;功能损害评估,常用Weiss功能缺陷量表、QCD量表,评估当前功能损害及治疗后功能改善状况;共病评估,包括强迫症、遗尿、情绪障碍等。
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中最根本的治疗方式。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和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
“我国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中枢兴奋剂主要为盐酸哌甲酯,其特点为起效快,目前市场上有18毫克和36毫克两种剂型,其在体内持续时间为10至12小时,兴奋剂可以提高在学校的任务行为,降低干扰和坐立不安;家庭中可以缩短作业时间,改善亲子沟通和依从性。”李欢说,在使用此药物之前应进行慎重评估,包括心脏病病史、心悸、晕厥等,并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总体来说,兴奋剂治疗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进行身高、体重的定期监测,并在治疗之前和治疗期间对血压和心率进行检查。另一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一线治疗药物盐酸托莫西汀是非中枢兴奋剂,没有药物依赖和成瘾的风险,不诱发抽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李欢说,药物治疗不但能有效改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还能降低成年早期共病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改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多种社会功能,提高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