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将核辐射应用到 农业生产领域的开路人(三)

——记宁夏农林科学院核辐射研究应用专家归国华侨陈桂松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陈桂松:当时还很封建,也闹出过很多笑话,课间操同学之间要拉手一起做。女同学不让拉手,就拿出一支钢笔,女同学攥一半,男同学攥另一半,用这种办法来避免手的接触。一次我们宿舍的炉子半夜灭掉了,房间很冷,早晨我在被窝里不想起床,有同学来叫我上课,我就披着被子到了教室,全班同学都大笑。老师一问,才知道我没有棉衣,下午就派人给我买了棉衣和棉裤,这让我很感动。当时学校的劳动很多,为了关照女同学,在去挖渠时就给全班下了一道命令:男同学都去劳动现场,女同学全部留在家里帮助男同学洗衣服。后来这个建议也受到很多女同学的批评,说我重男轻女。我喜欢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实际中,挖渠时要把土运到上边,很吃力,我就把平时练习跳高的杆子带到工地,用杠杆原理制作了一个提升翻斗,很省力气,任务完成得最快也最好,受到学校表扬。我当时很得意,没想到一回学校,班里的女同学就开始集体批判我,后来还照了一张集体相片,所有的女同学都发狠地指着我。这也成为全班女同学给我的留念照片,其实我是想照顾女同学,没想到伤害了她们的自尊心。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所有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有一次星期天,我去踢球,大汗淋漓地回到教室时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伏案自学,这让我很不安,从那以后就下决心要向他们学习。

1961年陈桂松结束了大学4年的学习。当时是国家统一分配,分配的去向他考虑得不多,希望到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这时候的陈桂松已有了强烈的报国之心,而且心气很高,想在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劳动中试试身手,并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为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陈桂松主动把国籍从马来西亚改为中国,这是需要付出勇气的,因为国籍一改,等于他自动放弃了华侨应有的很多优惠政策。陈桂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宁夏分院物理研究所,对外是个保密单位。物理研究所是1958年中国科学院新成立的下属单位,是国家原子能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单位,后来国家原子能研究地域发生变化,宁夏物理研究所原来承担的任务被取消,整建制地划归宁夏。

1961年宁夏尚处在贫穷落后的困难时期,尽管出发时已有了吃苦的准备,但目睹银川的落后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到物理研究所报到时他独自一人,在打听物理研究所的位置时,遇到同在一楼的宁夏电子研究所女干部鲁湘宁。这次打听定下了他的终身,省去了很多脸红心跳的过程,后来鲁湘宁成为他相爱一生的妻子。

陈桂松:回国后,我对国家落后情况有了一些了解,也深深知道改变这种落后是我们大学生的责任,还经常想要在改变落后中大展身手,但老实讲,当时宁夏的贫穷落后还是让我不敢相信,整个银川市几乎没有高楼,老百姓全住在土坯房里,树也很少,穿得也很差,补丁落补丁的穿戴随处可见,人的精神面貌也不好。物理研究所在城市外的一片荒滩上,没牌子。刚开始上班也没有很具体的工作。我是学土壤化学的,单位要建农场,请几个学工的大学生做规划,但他们都不懂,最后我说我来搞,很快就把规划拿出来了,什么地方开渠、什么地方整地、什么地方盖房、什么地方养畜禽都在规划中。领导还问我:凭什么在这里开荒能长出粮食,我说这个很简单,只要能长出草的地方就能长出粮食。当时是低标准时期,很多干部没事可干,粮食吃不饱,就要自己想办法。当时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叫做七级工、八级工、不如农民一捆葱。有些人坚持不住了。我的一位同学是东北人,丢掉工作回老家种地了,东北的黑土地不会让人饿肚子。我是个归国华侨,想跑也没地方跑,只能咬牙坚持,困难时候没粮食吃,只好去吃牲口饲料,现在真是不敢想当时是怎样走过来的。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我还能克服,最让我接受不了的是各种政治运动。我喜欢讲真话,想什么就说什么,看到什么不对的直接说,当时号召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其实知无不言让我吃了很大的苦头,也得罪了很多人。另外我是从国外回来的,小时候养成了注重仪表的习惯,上班前要把脸刮干净、把头梳整齐,这些生活习惯也被一些人说成是资产阶级,我的对策是话可以少讲,但仪表上照样我行我素。 (蔺银生 整理)

--> 2022-08-01 ——记宁夏农林科学院核辐射研究应用专家归国华侨陈桂松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9045.html 1 将核辐射应用到 农业生产领域的开路人(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