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瓶八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拥有1000余年的历史,由先辈根据末梢经络法不断实践总结演变而来,从千年传承到受国家认可进入大众视野,说它是丝绸之路的医学传奇当之无愧。
在宁夏回医界,有不少医学界前辈致力汤瓶八诊的传承与弘扬,立志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汤瓶八诊疗法品牌全面推广。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汤瓶八诊项目资深专家、汤瓶八诊第八代传承人杨庭亮博士的亲传弟子张楼,就是众多传承人中的一位。
汤瓶八诊文化底蕴深厚
张楼毕业于宁夏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如今是宁夏医科大学汤瓶八诊学院讲师,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汤瓶八诊宁夏传承基地的资深专家。在研究汤瓶八诊的十几年岁月中,他不断学习、钻研,义无反顾担负起汤瓶八诊的推广与弘扬。
“汤瓶八诊的魅力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民族文化内涵。”谈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楼说,这一路走来,他从一开始只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好有口“饭”吃,到现在深深喜爱,汤瓶八诊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自从我开始学习汤瓶八诊理疗项目后,就没有了想要离开的念头,我觉得这就是我要奋斗一生的事业。”张楼说。了解到汤瓶八诊的特色及效果后,他开启拜师之旅成为汤瓶八诊第八代传承人杨庭亮博士的学生。随后,张楼经过层层选拔后,他脱颖而出成为杨庭亮博士的亲传弟子之一。
汤瓶八诊的疗法,主要包括头诊、面诊、耳诊、手诊、脚诊、骨诊、脉诊、气诊八种内病外治非药物疗法和油疗、火疗、水疗、放血疗法、熏疗等内病外治药物疗法,施诊手法包括推、压、捏、拨、点等。
诊疗方法独具特色
在汤瓶八诊宁夏传承基地,记者体验了一把汤瓶八诊。因为有时颈椎酸胀,张楼一捏颈椎后说:“你的颈椎有问题,肌肉僵硬,可能和平时长时间使用电脑、保持一种姿势有关。”说完,张楼开始用手对记者的颈椎穴位进行推捏。记者感觉颈椎部位有时发酸,有时又随着震动手法发颤,并阵阵发热。张楼解释道,他是用骨诊和气诊进行理疗。大约10分钟后,简单的体验结束,记者觉得浑身放松。
“在普通人看来,汤瓶八诊和其他诊疗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按摩前必须用汤瓶盛水,对要诊疗的部位进行清洗。”在进一步探寻汤瓶八诊的诊疗方法时,张楼说。因为水能洗净皮肤上的污垢,这样才能打开毛孔,皮肤也能呼吸起来,从而吸收大气中的营养成分。同时,汤瓶八诊强调养气、养脉、养骨,更注重天人合一,调动自我潜能,从而获得强身延年的功效。
据张楼介绍,除用手按摩外,汤瓶八诊的诊疗器具非常独特,包括汤瓶壶、骨诊棒、耳诊棒、刮痧板、经窍仪、推经锤、震骨板、水牛角等,这些工具的材料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养水牛的牛角。再结合汤瓶功,通过非药物疗法激发潜能、疏通经络、平衡阴阳,并根据人体机能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保健治疗,使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三节四梢互相连贯,促进人体气血流畅,达到强身、防病、治病的效果。
不忘初心守护文化瑰宝
十几年来,张楼坚守对汤瓶八诊的传承。他潜心钻研,并参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回族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适宜技术”子课题“汤瓶八诊干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例观察研究”,还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汤瓶八诊疗法适宜技术推广”课题项目,参与编著《汤瓶八诊疗法》初、中、高级诊疗师培训教材,发表“汤瓶骨诊配合脚诊治病慢性肠胃疾病”论文1篇,为汤瓶八诊的推广和弘扬作出了贡献。
在运用汤瓶八诊进行诊疗中,他治疗的每一名患者都对他的理疗技法赞不绝口,他的“粉丝”特别多。在他去的每一个技法操作指导现场,合作商特别满意。但张楼一直默默地努力做事,不骄不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汤瓶八诊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大家更应该用心守护这一文化。”
如今,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张楼对调理颈、肩、腰、腿疾病、慢性肠胃炎、足跟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病症更加擅长。他深知继承非遗文化,不能只是承其常而不知其变,守其规而不思其进。他学用贯通,从黄帝的内经到汤瓶八诊的经络原理,从周易的阴阳相生到中医的哲学思想,他努力实现自然法则“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张楼对自己所做的汤瓶八诊事业感到无比自豪和无限荣耀。他表示,将把汤瓶八诊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能看到和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