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陈桂松:因为离开老家太久,一个亲人都找不到,怕回马来西亚不好给父亲交待,就不敢回去,其实也无法再回去了。
回大陆时大姐给了我们一些钱,她把很多金链子和金首饰装到暖水瓶里,让我们带回大陆用,当时金子不值钱,过一段时间卖一点,花完了再卖一点,刚回来的两三年间就这样到处游荡。
我们回来时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英文和广东潮州话,很难与人交流,听说汕头有个华侨中学,我就报名上学了,主要是想学中文和普通话,学习难度很大。二哥留在了广东,开始在一所学校学习,因为他有美工基础,后来到电影院画电影海报,文革后因病去世。
华侨学校很多人都是刚从国外回来。听不懂课又喜欢玩,就到处跑。先到南京,再到上海,最后到了北京,到北京出了事啦,刚下火车就有人问,“你们是广东来的归国华侨吗?”我们说是,他们就叫我们上车,把我们接到了北京华侨补习学校,登记时要看证件,看了证件才知道接错人了。原来他们是准备接另外一批刚从国外回来的华侨代表团和他们的子弟,因为都不认识,也没有当场检查证件,看我们也是华侨子弟,就把我们接到了他们学校。
这场阴差阳错的接站改变了陈桂松的命运,这时候已经是1953年。搞明白事情的原委后,校方准备把他们送回火车站。在孩子们的反复央求下,校方最后同意他们全部留下来,与其他华侨孩子一起参加中文补习,结束了陈桂松回国后三年的游荡生活。
陈桂松:我回国后不管走到哪里,手里都离不开从马来西亚带来的那个暖水瓶,因为里边有我姐姐给我的金子,没钱时就卖掉些,最后手表也卖了、钢笔也卖了。北京华侨学校还给广东打电话。在核实我们的身份后,要求我们写保证书,保证再不跑了才让我们在他们那里读书。我在马来西亚也上过中学,成绩很好,回国后慢慢地也能听懂中文了,就想再上学,去买了一本《升学指南》,准备考高中,我当时数学、物理、化学成绩都很好,文科不行,没想到的是第二年一考就考上了,录取我到南京,我给学校说,南京我去过了,想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于是被录取到了东北。
陈桂松被录取到了沈阳一中,录取的前提是再写一份保证书,保证不再乱跑。沈阳一中是当时沈阳最好的学校,学习风气很好,对提高陈桂松的成绩帮助很大。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全国人民爱国情绪高涨,陈桂松的头脑里也有了报答国家的理想和信念。但学校也有让他不太习惯的地方,就是爱玩的同学不多,踢足球、打篮球常常找不到伴。
凭着天资聪颖,高中三年被他轻易地拿下,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农业大学,学的是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精神给他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在吉林农业大学,陈桂松骨子里的特立独行还在。爱学习也爱玩,喜欢把书本上的知识扩展到生活实践中又不死记硬背,得到了老师和校方的认可。
陈桂松很难适应东北的寒冬,宿舍是平房,没有暖气,只有一个铁炉子取暖,有时炉子灭了,房间里很冷,这让他很不适应。遇事喜欢动脑筋和在同学中有号召力的潜质被校长发现,直接任命他当起了班长,做的很多事还得到了校方的赞许。当时男女同学之间很少讲话,一些礼貌的社交行为也成禁区,让他难以适应。
(蔺银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