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陈桂松,中共党员,宁夏农林科学院原子应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祖籍广东靖远县,汉族,1934年8月出生于马来西亚,1950年回国,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1960年分配到宁夏,从事土壤化学、原子能应用研究,是自治区最早将核放射性研究应用到医学病理、农业育种、化肥施肥、贮藏灭菌、杀虫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的开拓者,曾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荣誉证书,是我区农业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归国华侨代表。
我们先后两次采访了陈桂松老人。已经88岁的陈老很喜欢追求新的事物,宽敞明亮的家中还摆放着他准备制作了一半的发电机。他告诉我们,他喜欢涉及新的领域,有过很多发明制作,从电动提升加煤机到电动打谷机,只要他觉得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东西他都喜欢做。他说:不能让学到的东西白费了。就是这种对创新的渴望让他接触到了核放射源——“钴60”,并成为全区核放射成果在农业和科技领域推广应用的第一人。
陈桂松祖籍广东,晚清后期,父亲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谋生并加入马来西亚国籍。靠聪明的头脑和顽强的打拼挣得些家业,在当地成家。
陈桂松有兄弟姐妹8人,均出生在马来西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飞机轰炸将家中的房屋变成瓦砾,全家只能搬到大姐新买的荒地上重新建房求生。日本人占领马来西亚三年零八个月时间,陈桂松一边上学,一边要东躲西藏地奔跑,练就了较好的体格和应变能力。
1945年日本投降。离家很久的父亲惦记着老家的情况,不断投书寄信,但都杳无音信。1950年,万般无奈下,父亲让刚刚16岁的陈桂松和大他2岁的二哥一起回广东靖远了解情况,万万没想到老家的情况一点没打探来,哥俩又滞留在了大陆,40多年无法再返回马来西亚与亲人团聚。陈桂松也从此成为马来西亚归国华侨。
陈桂松说:“我父亲那辈人到马来西亚闯生活,他们离开大陆时还是晚清时期,留着大辫子,当地形容下南洋的华人是卖‘猪仔’,地位很低。父亲当时年轻,也很努力,到了马来西亚几年后就考取了供水工程师的资证,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成家立业。我大姐开了个电器公司,大哥当售货员,大姐还在马来西亚买了块地,二战时日本人的飞机轰炸把原来家里的几间房子全炸掉了,只好在姐姐新买的地上再盖几间房,全家都住在一起。”
离开马来西亚时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他们是带着全家的重托上路的。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比较晚,他们回国时两国还没有外交关系,不能签证来往,只能坐私人货船先偷渡到香港,上货船后要先藏在船底下,到了公海后才能上甲板,到香港后再转坐船到广州。回到广州的码头上还有人敲锣打鼓地欢迎华侨回国,这是陈桂松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说真的,当时还有点害怕,因为在马来西亚接受的都是一些反共宣传,他们最害怕的是把带的东西给没收了。“下船后,我们的行李真被收到了一起,我开始还有些误解,心想这下完了,这些东西拿不回来了,可是到了住的地方,又有人通知我们去领自己的行李,这才知道,是他们在帮助我们,我从害怕变成了感动。”陈桂松说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到了广州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老家靖远县。看到的景象让陈桂松惊呆了,历经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满目残砖破瓦茅草房,垃圾成堆,到处是骨瘦如柴的老百姓。
(蔺银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