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高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亲历劳动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但从实际运行看,目前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思想认同谈得多、有效举措出台得少;讲重要性多,实践支撑少,亟须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方面有效推进。
建议加快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有计划地开设劳动教育通识性必修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有课可依”。切实将劳动教育逐步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学生党、团、学、社组织为纽带,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围绕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和其他场所,组织开展校园义务劳动、志愿服务;围绕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开展关怀帮扶;围绕学校意识形态上出现群体性热点问题,培养学生骨干为学校做工作的意识和做学生思想工作、从事综合性复杂劳动的能力;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校内服务性岗位劳动;积极投身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使劳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全过程。坚持把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运用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优势,积极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中去,培养锻炼劳动创新精神和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创造力。高校应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上下功夫,有计划、有针对性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聆听劳模、科学家故事,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在校园里蔚然成风。将劳动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员为主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劳动教育人才队伍,为实施好劳动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