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萧关是秦汉时期的著名关隘,地处长安之北,担负着拱卫京畿的重任,秦始皇曾北出萧关,巡视天下;汉武帝更是六出萧关之地,祭山拜岳,加强边防。秦汉时期主要防卫北方匈奴南下侵袭,几百年间,汉匈战争几乎从未停歇,汉孝文帝时,匈奴十四万骑由北突入萧关一带,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致使京师震动,一时人心惶惶,幸亏匈奴人重在掠夺人口、粮食、牲畜,停留了一个多月后便满载而归了,这才使汉王朝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加强边塞防务的重要性日甚一日,汉武帝继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设置安定郡,并数次出巡萧关,查看边务,训练军队,巩固边防。萧关的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后来随着战事的相对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萧关成为通往河西及西域的便捷之道,兵士戍边、军旅出征,商贸往来、驼铃远去,萧关的历史地位和名气迅速提升,逐渐演化为文人笔下的一种意象,成为边塞苦寒、征人难归,甚至行旅艰险、白骨萧瑟的象征。自汉至唐,一千多年间,大量的诗歌作品,凡是涉及到出塞入塞、征夫怨妇、怀古凭吊等题材的内容或多或少地都包含着这种意象。就如同唐人诗作中的“阳关”“青海”“陇山”“燕然”等等,更多的是一种意象代指或寄思,而并不是实地确指,这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十分常见。在写陇山及萧关的作品中,东汉末年,班彪的《北征赋》最为著名,也是历代凭吊怀古的代表性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唐王朝建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北方匈奴的覆灭,萧关作为关隘已经废弃。但经过萧关的道路依然存在,被称之为“萧关道”,是连接长安与北方以及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王维当年去往凉州走的就是这条道路,“萧关逢候骑”也发生在这条道上。关隘虽然废弃了,但萧关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设置为县。治所在距今固原城北一百八十里的海原县李旺镇白草军城(白草,即白蒿草,亦称萧草,萧关设置应与此有关)。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7年)被吐蕃攻占,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收复,置武州治此,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废县,存在了大约一百八十年时间。
唐玄宗天宝(742年正月至756年7月)以前,诗人边塞诗中寄寓的主要对象是秦汉萧关,以后可能更多的就是指唐所设立的萧关县了,但也不排除两种意象的融合。为什么要专门提到萧关县呢,因为安史之乱之后这一带已变成为唐王朝与吐蕃内侵军队的主要战场,包括周围的河西、原州,以及经由萧关县北上,吐蕃军队与唐军反复争夺的灵州及盐州、夏州等地,唐与吐蕃战争进行了长达近乎百年的时间,数十年连续征战,战死的将士更是不计其数,这也就必然产生了无数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其中描写士卒思归、怨妇思夫的作品不少,但更多诗作是抒发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英勇杀敌的气概,而萧关自然成了诗人笔下托物寄寓、抒发情思最主要的“意象”。如:王驾的《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刘云的《有所思》:“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霭霭萧关道。掩泪向浮云,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庭院深,桐花落尽无人扫。”上面两首诗作都是思念远在萧关作战的夫君,字字缠绵,句句忧心,日思夜想,催人泪下。下面几首作品则以描写战争场面,奋力抵御外敌、收复失地、鼓舞士气为主,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如魏扶的《和白敏中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明》:“萧关新复旧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鲜。戎虏乞降归惠化,皇威渐被慑腥膻。穹庐远戍烟尘灭,神武光扬竹帛传。左衽尽知歌帝泽,从兹不更备三边。”李昌符的《登临洮望萧关》:“渐见风沙暗,萧关欲到时。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川绝衔鱼鹭,林多带箭麋。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许棠的《送李左丞巡边》:“狂戎侵内地,左辖去萧关。走马冲边雪,鸣鞞动塞山。风收枯草定,月满广沙闲。西绕河兰匝,应多隔岁还。”张蠙的《过萧关》:“出得萧关北,儒衣不称身。陇狐来试客,沙鹘下欺人。晓戍残烽火,晴原起猎尘。边戎莫相忌,非是霍家亲。”司空图的《河湟有感》:“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熊曜的《送杨谏议赴河西节度判官兼呈韩王二侍御》:“贤哉征西将,幕府多俊人。筹议秉刀尺,话言在经纶。先鞭羡之子,走马辞咸秦。庭论许名实,数公当即真。行行弄文翰,婉婉光使臣。今者所从谁,不闻歌苦辛。黄云萧关道,白日惊沙尘。虏寇有时猎,汉兵行复巡。王师已无战,传檄奉良臣。”杨夔的《宁州道中》:“城枕萧关路,胡兵日夕临。唯凭一炬火,以慰万人心。春老雪犹重,沙寒草不深。如何驱匹马,向此独闲吟。”王贞白的《晓发萧关》:“早发长风里,边城曙色间。数鸿寒背碛,片月落临关。陇上明星没,沙中夜探还。归程不可问,几日到家山。”等等。
以上所举的十首诗都是中晚唐时期诗人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唐与吐蕃的战争不仅导致妻离子散、骨肉相别,甚至家破人亡,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团圆安宁,更是牵扯到国家的生死安危,战争对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极其深远。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不断压榨人民,激起民族矛盾,挑起边界战争,归根结底阻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应予彻底批判。但萧关不论是作为关隘存在,还是以县名出现,以此为题材的历代诗作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极有价值的地方史料,让我们在阅读、思考的同时,还需要更多地去探究历史真相、廓清历史迷雾,以正确的历史观来坚定未来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