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朔 方

张 嵩

朔,从方位上讲指北方,北方寒冷,生寒气,亦称朔气,故北方又称为朔方。《十三经注疏》云:“朔,北方也。舍人曰:朔,尽也,北方万物尽,故言朔也。”关于北方的寒冷,阮籍《咏怀》:“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乐府诗集·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就是写照。由朔方又衍生出朔北(长城以北)、朔土(北方地区)、朔垂(西北边远地区)、朔门(北方边境之地)、朔庭(北方异族政权)等等。

朔方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意思是周宣王命令大将南仲,前往北方筑城,以防御猃狁的入侵。秦汉之际,匈奴民族崛起于漠北草原,常常南下劫掠,边境不得安宁。至汉武帝时为阻止匈奴南下侵扰,加强边塞军事防备,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朔方郡,郡治在阴山以南的河谷地带,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以北区域。朔方郡正好位于西汉王朝国都长安城的正北方,因此取《诗经》中“城彼朔方”之意。东汉末年废弃。朔方之名数百年间多有变化,唐初改北魏设立的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为朔方县;同时在灵州(今宁夏吴忠境内)活跃着一支机动军队,称朔方军,是由汉族与少数民族组成的北部边塞地区的边防军,主要防御和讨伐后突厥汗国的进犯。其统帅初称“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后称“朔方军大总管”;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改置朔方节度使,治所仍在灵州。今宁夏有朔方之别称应从唐初驻守“朔方军”始。朔方作为地名曾数度变迁,但在宁夏的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现在已演化成为宁夏的代名词,主要指宁夏北部银川、吴忠一带,但也并不是确指。顺带说一句,创刊于1959年5月的《宁夏文艺》后改名《朔方》,在北方地区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也算继承了“朔方”这一名牌。

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文武兼备的张仁亶(亦称张仁愿)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按照当时的惯例,行前多位诗人奉旨以《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为题为其送行,其中就有李峤、李乂、郑愔、苏颋、刘宪等当朝显贵人物。数十年后唐德宗李适也作有同名诗,那就成了另外一层意思。

李峤诗云:

玉塞征骄子,金符命老臣。

三军张武旆,万乘饯行轮。

猛气凌玄朔,崇恩降紫宸。

投醪还结士,辞第本忘身。

露下鹰初击,风高雁欲宾。

方销塞北祲,还靖漠南尘。

郑愔诗云:

御跸下都门,军麾出塞垣。

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

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

唐初的应制诗,语句大多华丽工整,渲染排场,颂扬皇恩,但也为国家的统一强大给予厚望,祈愿出边大将能够建功立业,臣服四夷。“方销塞北祲,还靖漠南尘。”“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张仁愿在朝廷显宦的祝愿声中到达朔方,果然不负众望,多次大破突厥军队,后取漠南,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实力,最终使其灭国。朔方军也在张仁亶的统领下由临时出征开始变为长期镇军。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在灵州设置朔方节度使,辖今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首任朔方节度使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说。张说以宰相身份出任镇将,进一步表明北方地区对于唐王朝的重要。张说也不辱使命,多次击退突厥、吐蕃的侵扰,保卫了北方安全,在朔方这块土地上累立战功。张说在赴任前写下了《将赴朔方军应制》一诗,抒发了赴边卫国的决心和意志。诗曰:

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

恭凭神武策,远御鬼方人。

供帐荣恩饯,山川喜诏巡。

天文日月丽,朝赋管弦新。

幼志传三略,衰材谢六钧。

胆由忠作伴,心固道为邻。

汉保河南地,胡清塞北尘。

连年大军后,不日小康辰。

剑舞轻离别,歌酣忘苦辛。

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

诗作沉雄慷慨,豪气干云。诗中张说“以张骞自比,立言有体”(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一七),表达了许身报国的爱国情操。这首诗载《全唐诗》卷八十八,《乾隆宁夏府志》《朔方道志》《宁夏历代诗词集》亦收录此诗。其后兵部尚书王晙接替张说出任朔方节度使一职,张说又写下了《奉和圣制送王晙巡边应制》的诗以壮行色。

唐诗中有关“朔方”的应制诗很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北方边塞频繁的军事行动以及社会、民族、人口等情况。朔方的战略地位在有唐一代也明显上升,也使灵州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著名军事家郭子仪时任朔方节度使,统帅朔方军,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做出了很大贡献。透过岁月的烟云,我们也从中可以窥到历史上宁夏这块大地上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王朝盛衰的一幕。

--> 2022-06-29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7944.html 1 朔 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