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敏 李 莹 孙振星 罗 鸣 纳紫璇
经过精心筹备,6月17日,自治区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在银川召开,围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为先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专题协商议政,紧扣“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大力实施人才暖心工程”4个专题,自治区政协常委和委员们踊跃建言献策,提出意见建议154条,这些意见建议有价值、有见地,5名部门同志与常委们进行互动交流,生动践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和履职水平。
探寻人才培养路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就是要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自治区政协常委陈永奎说,从我区区情看,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现象依然存在,建议系统梳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各学历层级人才,增强高校专业与产业领域的匹配度,通过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的产学研结合,让人才全面参与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
“宁夏的大学生走出去‘一车皮’,拉回来‘一卡车’,我们通过多年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走出去后有一大部分不愿意回来。”自治区政协常委庞俊迁说,分析根源,除经济方面的考虑,还应加大“留人政策”的力度,希望在选人用人方面放宽门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留人与培养的政策并重,让人才安心工作、扎根沃土。
“我们到底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最紧缺?”自治区政协常委潘志军认为,要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与重视,挖掘潜力,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自治区政协常委刘明认为,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人才培养竞争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责任,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责无旁贷。他建议宁夏高等教育应在新工科上提升硬实力,新文科上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农科上提升生态成长力,新医科上提升全民健康力。
“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自治区政协常委俞学虹认为,人才培养要坚持自主培养,从自治区的发展、先行区建设来看,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对人才质量、结构、类型、专业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要满足庞大、多元的人才需求,必须要坚持自主培养,要把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加大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要高度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
抓住机遇期
吸引人才逐梦宁夏
“人才引进政策既要引进有用人才,也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不能‘引来女婿气走儿子’。”在第二小组讨论中,自治区政协常委何仲义的一番话,引起大家共鸣。
随着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党代会报告明确指明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宁夏如何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吸引人才,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自治区政协常委郑子盛建议,出台长期的人才引进政策,搭建招才引智平台。发挥人才作用要加强政策引导,以优惠政策加快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发挥人才的潜力,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要加大柔性引才的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自治区政协常委陈红缨提出,我区要鼓励企业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或研发团队,建立研发基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对具有引领性开创性,但又存在周期长,风险大的科技创新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自治区政协常委施晓军认为,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优化人才使用机制,营造好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注重以产业带动人才集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就是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最好路径。“宁夏产权交易所与浙江大学关联企业杭州趣链科技公司合作,引进宁夏碳普惠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社会层面节能减排空白,意味着我区成为继浙江省之后全国第二个上碳普惠项目的省份,大大加速了我区双碳工作的步伐。在这个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将使一批技术、管理人才为我区所用,并逐步带动起本地团队成长并接过接力棒。”施晓军说。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