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在《民国固原县志》卷10“艺文志·韵语”和宁夏文史馆所编《宁夏历代诗词集》中收录有北朝乐府民歌一首《陇头吟》: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这里只录了八句,顺序排列上也不一样。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原诗是:
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首歌辞属于魏晋乐府,分为三首。通过诗中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北方旅人艰难的出行场景:行人孤旅,山路险峻,寒风刺骨,由此而产生出浓浓思乡之情的悲痛情绪。反映了北方人民因战乱漂泊异乡(或是出征戍边)的艰苦生活和思恋故乡的真实情形,从此开启了诗歌史上陇头歌吟悲凉愁绝的传统。
“陇头”,汉乐府名。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有 《乐府解题》曰:“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二曰《陇头》……”《陇头》乐曲源自胡乐,即从域外佛曲改作而来,汉、魏时为横吹曲,属武乐。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云:“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后脱离乐曲演化为歌辞,即诗。由于其内容多反映边塞战争、征人思乡、大漠景象、民俗风情等,隋唐以后诗人以此为题材的诗作大多冠以“陇头诗”“陇山诗”或“陇头水”“陇头月”“陇头云”“陇头树”“陇头雪”等,寓含着悲凉、辛酸、伤感等否定性的情感,后世的研究者们统称其为“陇头诗”。陇头,意为陇山之顶;陇水,则指发源于陇山的河流、溪水。“陇头诗”更多的是一种意象或象征,主要是借指边塞。那么,古代的陇山指的是哪里呢,它其实就是指六盘山。六盘山,地处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宁夏百科全书》称,“陇山,北起宁夏海原县西华山,经西吉、固原、隆德、泾源入甘陕,南北长四百里,东西宽四十至一百二十里不等。汉代至唐代统称陇山。唐代于峰顶置关,因古道盘旋有六始达峰顶,故名六盘关。从宋代起将固原县和尚铺与隆德县之间的山峰称作六盘山。”其主峰米缸山,又名“美高山”,海拔2942米,位于固原市隆德、泾源两县境内。六盘山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山势陡峭险峻,道路曲折难行,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
远在周秦时期,六盘山一带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门户和重要屏障,两汉时更是军事要隘,无数官兵在此坚守戍边,与猃狁、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浴血奋战,保卫疆土,拱卫京畿;过了此山,即意味着离开中土,行向荒凉的漠北,有去国离乡之感;加之六盘山山势高耸,登顶可以远眺关中,极目怅然。从繁华的长安到孤寞的他乡,这座山成了令无数人为之愁肠百结的分界线。历代许多文人墨客便以“陇头”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由南北朝时期《陇山歌辞》、萧绎《陇头水》、张正见《陇头水》等的苍凉、悲壮、怀思、愁绝到唐代杨师道《陇头水》、卢照邻《陇头水》、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气势豪迈、意蕴雄浑,甚至是慷慨激昂。特殊的地域条件,终使“陇头诗”成为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盘山自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地,为历朝帝王所关注。公元前220年秦始皇逾陇山至北地郡,西望祖历,祭山拜岳;汉武帝曾6次沿回中道,越陇山,出萧关,巡视天下;唐太宗“贞观二十年,过陇山,“至西瓦亭(西吉),观马政”;1227年夏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筹划灭夏攻宋战略并在此病逝。特殊的地域位置,成就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积淀。同时六盘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回中古道行人不绝,无数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发思古之幽情,咏叹抒怀,创作了许多传世的伟大作品,汇成了两千多年来不绝如缕的“陇头歌吟”,古诗里关于陇山(六盘山)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如南朝车喿攵的《陇山诗》:“陇头征人别,陇水流声咽。只为感君恩,甘心从苦节。雪冻弓弦断,风鼓旗竿折。独有孤雄剑,龙泉字不灭。”抒发了从军将士的英勇与豪迈;陈后主的《陇头》:“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惊风起嘶马,苦雾杂飞尘。投钱积石水,敛辔交河津。四面夕冰合,万里望佳人。”渲染了戍边的艰辛悲苦以及他们的思乡情绪。王维的《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旌空尽海西头。”通过历史名人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罗隐的《陇头水》:“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倾诉了戍边将士的悲愁之情。晚唐翁绶的《陇头吟》:“陇水潺湲陇树黄,征人陇上尽思乡。马嘶斜月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残月出林明剑戟,平沙隔水见牛羊。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则表达了平定边患,收复失地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大部分诗作反映的都是一种意绪,抒发的却是诗人内心的情怀。
《乐府诗集》收录南朝至晚唐诗人陇头歌辞二十一首,宋、元、明、清诸代仿作者甚众。以《陇头》为题者作诗历经千多年而不衰,堪为奇迹。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大的时代的产物,彰显了一种文化传统,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戍边的艰辛凄楚、旅人的孤独苦寒以及文人骚客借此抒发个人人生际遇的感慨。但其中对于风光山色、人文景致的描写为后世提供了真实的资料,繁荣的诗歌与其丰富的内容更为六盘山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借鉴的同时,依然深深地滋润着我们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