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近日,在固原市西吉县偏城乡卫生院中医馆病房,45岁的马玉梅肩膀上扎满了银针进行理疗。原来,马玉梅患有肩周炎,肩膀疼痛的症状持续了几年,一直不见好转,最近一个月她每周都会来中医馆针灸一次,肩膀的疼痛明显减轻。“自从乡里有了中医馆,村里患有腰椎病、颈椎病的基本可以就地治疗,不需要专程去县医院了。”马玉梅说,身边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中医馆切身感受到了中医魅力。
偏城乡卫生院院长马玉虎介绍,近年来,该卫生院从改善医疗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手,选派2名医师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加强与上级医院在中医人才技术、服务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但在乡镇,真正懂得中医方面系统知识的医师和全科中医师少之又少,中医人才匮乏越来越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马玉虎坦言,自中医馆建立以来,卫生院先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医师,但由于待遇较低、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留不住人才的情况仍然存在。
和西吉县偏城乡卫生院中医馆一样,原州区开城镇卫生院也面临同样问题。“由于中医人才培养周期较长,加之相关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不配套,造成中医人才缺乏、断档,很多乡镇卫生院都面临中医传承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现状。”原州区开城镇卫生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卫生院现在仅有的1名中医医师每天还需进行健康档案填写、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健康管理和筛查等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诊疗。
“近年来,固原市很多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了中医馆,但调研了解到,大部分中医馆‘有馆无人’,一台台崭新的中医治疗及康复设备被闲置。”固原市政协委员郝丽娟走访时了解到,很多中医馆有按摩椅、中华神灸仪、旋磁光子热疗仪等设备能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越的诊治条件,但缺少中医医师专业操作从而闲置。
“如何壮大中医药产业,让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保持自身特色与优势,关键在人才培养。”在调研基础上,郝丽娟和固原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联名提交《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力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的社情民意信息,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柔性引进中医卫生技术人员,返聘退休中医专家,外请老中医及知名中医专家坐诊等。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激励中医人才最大限度发挥服务效力,吸引优秀中医人才向基层流动。
采访中记者获悉,根据《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年至2025年)》通知要求,未来5年自治区将大力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建设一批中医药类精品课程。重点支持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支持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持续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到2025年分别建设40个国家级、60个自治区级和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相应层级和数量的中医药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将中医药学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主要评价标准,将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在职称评定、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塞上名医评选中,对中医药人才给予倾斜。
“今年,宁夏将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一批中医传承创新领军人才和自治区名中医。”郝丽娟希望,能通过新举措推动中医药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调动中医药人干事创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