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 蕾)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更好发挥艺术教育作用,摒除新媒体中的糟粕,引导新一代中小学生吸收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事物。”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袁凤臻提交《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美育教育的提案》,呼吁要全面加强中小学美育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鉴别力、学会认识美、欣赏美、感悟美、崇尚美。
袁凤臻表示,学生们在浏览电脑和手机的过程中,通常会获取到各类不同的新媒体信息,这种媒介形式的优势在于加速了信息传播,搭建了更为便捷的沟通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获取、传播、评论。但同时新媒体也有其自身弊端,如信息的准确性、观点的正确性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看事物也是着眼于外表,很可能受错误的媒体信息影响,有的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更有甚者误入歧途。
提案建议,我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邀请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美育课程的制定方案,使小学到中学的美育课程形成递进体系。各中小学校应将审美教育纳入创新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倡学校开发多样化的美育课程,提高学校开展美育教育的积极性、教学的自主性。各中小学校要突破课堂教学的藩篱,引导中小学生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大自然欣赏美、感受美。各级业务部门也要加强经费、人员、物资保障,改善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设施条件,推进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支持博物馆、美术馆美育课程研发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实施。
提案呼吁,要进一步优化、美化各类教材,在语文、历史、地理等非美术教材中也尽可能展现正向的审美元素。各中小学应围绕美育教育,设计组织新颖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校园汉服文化节、主题书画展等,使中小学生能够感知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境界和审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