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以课后教育为“支点” 撬动创新素养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围绕“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后教育延伸”专题协商综述

本报记者 吴 倩

创新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高频词,而对于地处祖国西部的宁夏来说,培养今天孩子们的创新素养,就是培育明天宁夏超速发展的希望。2018年以来,自治区政协连续4年从不同角度围绕“创新素养教育”主题进行调研协商,今年也不例外。4月,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邀请自治区教育厅、文旅厅、妇联、科协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围绕“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后教育延伸,助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开展调研。

6月2日,自治区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就协商报告讨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在会上指出,要将科技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注入课后教育的各个环节,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育合力。要在协商报告中针对建立创新素养评价办法、建立联动协同机制、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为宁夏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政协智慧”。

齐发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更有效

几天时间里,调研组分赴吴忠市、中卫市、银川市,采取集中座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访谈方式进行调研。

“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合唱、鼓乐、舞蹈、书法、机器人编程、足球等多种特色课程,力争通过多元的高质量课程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校还开发社会资源,把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生命教育、安全保护等内容融入系列活动中,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4月6日,中卫市第六小学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了该校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工作的情况。

“学生是否自愿参加课后教育活动?”“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如何体现创新素养教育导向?”……

“‘双减’后,校内延时服务的各项课程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创新素养教育元素,给了孩子们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我家孩子非常喜欢这种方式。”中卫市第七小学学生家长王静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方式非常赞同。

调研组调研时发现,为实现课后服务课程设计的丰富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学校充分挖掘资源丰富课程设计。在提升课后服务课程丰富性的同时,尊重学生自主权,实现部分课后服务课程“自主选择”,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满足了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后教育延伸,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和社会资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课外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通常先让孩子列出自己的计划,然后共同沟通商定。在沟通过程中,引导孩子把家务劳动、户外活动加入其中。”谈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体现创新素养教育,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学生家长李颖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常提出一些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通常会选择带孩子去科技馆、博物馆或者野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感知、探索。”

在吴忠市科技馆,调研组了解到,该馆连续2年打造“科技之火点燃梦想——流动科技馆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巡展活动,向中小学生展示VR虚拟技术、AI人工智能、无人机演示等集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的最新科技展品,活动覆盖该市5个县(市、区)的5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受益师生达5万余人。建设全区首家以“全息投影”技术为主,兼顾科普报告、科普脱口秀、科普表演和科普影片播放等功能的梦幻剧场。

“我区创新素养教育已具备由课堂向课后延伸的条件和时机,而且延伸很有必要。”4月21日,调研组一行在银川召开碰头会,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马清贵的观点得到了委员们的一致认可。 (下转02版)

--> 2022-06-07 ——自治区政协围绕“推进创新素养教育由课堂教学向课后教育延伸”专题协商综述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7002.html 1 以课后教育为“支点” 撬动创新素养教育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