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银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贺兰县非遗保护项目盘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梅的工作室,她正在忙着记录订单。这几天,她的手机响个不停,找她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
石梅的工作室在贺兰县太阳城社区,地方不大,但陈列很用心,而且作品、产品种类丰富。“你在这里看到的无论大件、小件,全都是纯手工做的。”她自豪地说。掌握两项非遗技艺的她经过不断创新融合,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还带领一部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让乡亲们尝到了学习非遗技艺的甜头。
一根丝线绣出生活美
“一块布,一双手,几个人盘腿坐在炕沿上,银针引着七彩的丝线在或红,或白,或绿,或蓝的纯色粗布上翩翩起舞,欢声笑语不断。”在石梅的记忆里,村里长辈们都会点针线活。
石梅的老家在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海棠湖村,从小她就跟着母亲学习针线活,因心细手巧,16岁又被姨夫拉去学裁缝。上世纪90年代初,20出头的石梅已经掌握了姨父教的技能,开始跟着姨父走南闯北的做生意。“那时候主要是办裁缝培训班,给大家教刺绣手艺。如果能遇到几个想订做衣服的大户人家,就高兴坏了,这十天半个月的车费就够了。”石梅说。经过几年的积累,她的手艺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响,来找她做衣服的人也越来越多。1996年,石梅便在同心县城开了一家裁缝店。
为了帮助更多人,同时传承传统技艺,2006年,同心县马高庄乡成立同心县百花刺绣专业合作社,石梅被聘去担任副社长和技术指导,给周边的农村妇女和未就业的青年共计200余人提供刺绣技艺培训。“刺绣是一项非常考验耐心的工作,通常完成一幅刺绣作品需要14天到2个月,很多年轻人受不了。”石梅说,为了让年轻人能够坚持学习刺绣技艺,她转变思路,在书皮、笔袋、鞋垫、背包等小物件上绣上好看的图案,不仅受到了群众们的喜爱,来学习刺绣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石梅还和北京来到宁夏的研究生、设计师请教,完成很多刺绣作品。“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文芳设计师,我们互相交流,提升创新能力,也做了很多刺绣作品,其中一幅名叫《心旅如知》的作品还在北京一个画廊里展出。”石梅表示,通过不断的学习,她在传统技法上又融入了新的元素,也让她更加喜欢这门技艺。
创新发展焕发新机遇
在石梅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盘扣。盘扣,也称为盘纽,或者纽结、纽绊,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是传统服装中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它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起来的,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石梅是2019年通过小红书等App了解到盘扣技艺的,通过深入了解和请教相关传承人,她开始做中式盘扣。
石梅告诉记者,中式盘扣是采用绸、缎布、棉麻布、各种绳、丝带、毛线加之各种珠子、珠片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扣子,也叫布盘扣。做一件盘扣作品,得用绸缎上浆、洗浆、打条子、裁剪、烫条子、造型、配色、添花……经历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石梅拿出一个胸针,指着上面的装饰珠子说:“像添花,缝珠子这些环节,都要根据布料本身的纹路去做。”
“我学过裁缝,又会刺绣和盘扣,结合起来不就是一件好看的旗袍嘛。”石梅的思路被打开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石梅利用在家的时间学习盘扣技艺,同时尝试做各式各样的旗袍。“我还在我女儿的帮助下开起了直播。”石梅笑着说,通过售卖和参加活动,来找她做衣服和买盘扣饰品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因为我的盘扣样式多且新,大部分都是买盘扣。”石梅表示,盘扣算是她工作室里的小件产品,她也靠着这个手艺挣下家业。2021年6月,石梅打出“石梅子”盘扣品牌。
贺兰山岩画显情怀
“在看到贺兰山岩画后,我就被上面的图案吸引了,想绣几幅贺兰山岩画作品。”石梅说。2018年,石梅开始着手绣制贺兰山岩画系列刺绣作品,从选材料到针法运用,她都细心处理,力求做到完美。
“我选的是用麻布做底布,粗糙的截面可以很好还原贺兰山岩画的状况。”石梅介绍,由于布料粗糙,不能在底布上画线稿,只能用针一下一下扎出轮廓,而粗麻布的空隙大,扎好的针眼很快又合拢了,为了不出现偏差,她把每个线条记得牢牢的。绣制这个系列的作品花费了她两年多的时间,期间反反复复尝试了很多绣法,才呈现出现在的效果。
记者远看挂在工作室墙上的贺兰山岩画系列刺绣作品,像是印上去的画,走近才发现那密密麻麻的针脚。不同于传统刺绣,她的针法如素描的笔触,将岩画和石头的明暗调勾勒得一清二楚,底布是粗麻布,更有类似石头的质感。还有一幅岩画绣品,用了剁绣的针法,长短不一的线,有着岩石的斑驳感。
“这几幅画我还没有绣完,以后还会接着做,但愿大家能通过我的作品,感受到我看到的那些美好。”石梅希望能有更多人通过她的作品了解这项技艺,学习这项技艺,让我们本土的优秀非遗产品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