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支援宁夏 无怨无悔(二)

——宁夏卫生学校上海支宁教师马洪达

马洪达(第二排中)在宁夏卫校学习时留影。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已经是个国际都市,外语人才就业机会更多,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马洪达重新走进学校开始读书,这次他报的是剑桥英语学校。剑桥英语学校对学生特别严格,要住校,英语环境也特别好,在这所学校的学习为马洪达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以至70年后还能熟练地读写英文,上世纪80年代评职称要英语考试,马洪达英语考试成绩98分,是当年参考人员中最高成绩。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报名参加志愿军在上海成为最大的浪潮,马洪达满怀保家卫国的激情和镇上的另一青年一起报了名,后因体检不合格失去参军机会。1953年,上海又掀起西部建设热潮,许多西部省区都在上海设招人办事处,到边疆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青年人追求理想的最佳表达方式,马洪达也加入到这股支援边疆建设的潮流中。当时的宁夏省也在上海设了办事处,负责招人的就是上海人张韻舫,她受宁夏省卫生署负责人张程委托,到上海招兵买马,招人的标准一是志愿,二是有知识有文化。马洪达在报名时即被选中,那年他刚刚25岁,离开上海时他心爱的女儿只有6岁,夫人对他的举动除了口头支持外,更多的是行动上的支持。

马洪达:招我们来宁夏的张韻舫讲得很客观,把西部生活艰苦、条件差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但我们那时候有股激情,想着投身到祖国的大西北建设中,要用自己的创造力为改变西部的贫穷和落后贡献自己的力量,没有一点犹豫,家里人听说我报名支援大西北,也没阻止,都是很支持的,说真话,我当时根本不知道有个宁夏省,只知道西安。我们是1953年3月4日从上海出发,3月5日到西安,当天就听到了斯大林逝世的消息,当时中苏关系处在“蜜月”期,我们这些上海的支边青年还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斯大林逝世纪念大会”,在热泪盈眶中高呼:“到边疆去,建设大西北,誓把青春献给祖国,把大西北建成人间天堂”。追悼大会后又把我们集中组织在一起学习了一段时间,最后把我们15个人分配到宁夏,其他人有的去了新疆、有的去了青海或甘肃。在学习期间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点钱。3月14日早晨,我们集体搭乘一辆军用大卡车,向银川出发,3月17日到。车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过平凉,一路荒野、黄沙漫天,吃的饭里也有沙子,真的是给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上海的青年人一个下马威。出发的时候大家还欢歌笑语,谈论的是如何到边疆作贡献,还有人开玩笑说要娶个西北的妻子,但一过秦岭,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让大家惊呆了,歌声变成了沉默,再往西就有了哭声,开始是个别女青年偷偷抹眼泪,后来是一起号啕大哭,连比较坚强的男青年也开始哭了。西安出发时安排我当队长,一路还要安慰他们,真的好累好累,就这样还有几个半路下车跑掉了。到了银川安排到宁夏省卫生署报到,安排了两个房间,睡的大土炕,这个也是从来没见过的,所以我讲,我们到宁夏是从睡土炕开始的。

(蔺银生 王旭阳 整理)

--> 2022-05-30 ——宁夏卫生学校上海支宁教师马洪达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6769.html 1 支援宁夏 无怨无悔(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