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用诗歌打开通向千年幽暗历史的路径

——读邱新荣《诗歌中国(精选本)》

赵炳庭

多年来,有朋友的赠书不断丰富和充实着我的书架,闲暇之余常翻常新。拿到邱新荣诗集《诗歌中国(精选本)》已经很久了,断断续续地翻阅,开始时因为难以抽出整块的阅读时间,之后是有意放慢阅读速度,甚至是驻足、徘徊。在这种缓慢与延宕之中,我在一行行文字之间游走、体味,让我的整个精神世界得以升华。

《诗歌中国(精选本)》共六卷,分卷名为《原初流韵》《秦月汉关》《唐风宋雨》《铁马华章》《关河梦断》《血荐轩辕》,含诗1000余首,5万多行,包容量大、内涵丰富,全方位、多层次、大力度、大视角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可谓填补了现当代诗史方面的空白。

邱新荣沿着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去追寻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足迹,去倾听我们民族洪钟大吕般的历史回响。从盘古氏“开天辟地”写起,一直写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他用文字建造了一条神奇的通道,这条通道能接通当下与过去、现实与历史。

多年来,邱新荣在繁忙的行政公务之余,致力于中国历史的诗歌写作,如此浩繁的卷帙是他业余时间的辛劳所得。他在历史的烟云中探寻,秉持个人在文学上的审美直觉判断,用诗写史,以史入诗,诗史合一,超越一己悲欢,超越功利,真正进入到艺术和审美的境界。他的诗歌不论是思想感情或表现形式都有所突破,明显地转向深沉、凝重,凌厉、大气,绵密细致和理性思考的诗风。

邱新荣诗歌里所流溢的感性之美,想必都得益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创作经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并且能在诗意的催化下,寻觅到打通千年历史的幽暗路径,从而诞生一首首美妙的诗歌。他把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穷尽幽微,他的诗既是历史的诗化,又是诗化的历史,可谓是一部诗性的中华文化史记。

如何将凝固的历史重新化开并在诗歌中完美地构架?这对于诗人邱新荣来说,一方面展示其高远的视野,另一方面有一种穿透性的笔力在其中。邱新荣以历史莽原上龋龋独行者的姿态,置身广阔的社会历史,突破个人情思的狭隘境地,在众多的历史人物谱系中对人性的深度开掘,夺人先声,犹如在时空苍茫中撕开的一道亮光。

对这些历史人物予以诗意的表达,对诗人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学养的宽博与宏富、胸怀的广阔与包容、诗艺的娴熟与高超具有颇高的要求,邱新荣努力地做到了。他以吃透史实,化合史料的功夫,登高望远,大含细入的姿态,纤细无遗,情文相生的文笔,对这些人物作了生动的艺术描绘与真切的历史再现。

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史记》,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司马迁《史记》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它表现出无畏的正义感和批判精神,还在于它懂得尊重人的包括生命在内的那些“自然权利”,懂得仁爱的价值与同情的意义。之所以对司马迁表达无限的崇敬与缅怀,其原盖出于对《史记》中所表现出的伦理精神——一种同情弱者和失败者的博大的人道情怀,一种敢于批判暴政的嫉恶如仇的道德勇气的认同和赞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史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纵观我国书法史,历代书法大师都有着深厚而鲜活的文学元素。那随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唱和、抒发平生抱负,并将诗咏汇编成集的“祓禊”盛会,其诗文之序成为书法历史长河的千古绝唱。他们用心灵去挥洒线条,用文字的雨露滋润书法绿叶,成就了典型的文人书法。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使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他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曲水流觞的那一天》中,诗人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向往和热爱,对文化先贤高尚人格的深沉敬意。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精彩的内容之一,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发展时尚的瑰宝,也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邱新荣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他怀着敬仰之情走进中国古代诗歌的长廊与古代诗人对话。在邱新荣的笔下,古今中外一切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诗篇传达出人民的心声。屈原的《离骚》之所以不朽,就在于诗人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深厚感情和崇高精神;杜甫的诗篇之所以“光焰万丈长”,就因为他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愤深广的君子情怀;辛弃疾之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就因为他具有以身许国,准备马革裹尸,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陆游的诗篇之所以家喻户晓,就在于诗人具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伟大抱负……

在《诗圣杜甫》中,邱新荣表达了对诗圣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之深沉的敬意,这敬意不仅来自杜甫圆融的艺术手法,更是来自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和价值准则的君子人格。

他以杜甫的“三吏”“三别”作为题材入诗,无论长章还是短句,均发乎于情,见乎于真;无论对统治者的批判还是对人民的同情,均流于心声,止于韵境。“……/连年的征战/造成了草一样卑微的人/酿就了诗歌的历史感和诗人大无畏的温情/‘三别’是挥起同一样伤情的手/‘三吏’是面对着同一样的无奈无情/只有诗人的这颗心/可以佐证(《‘三吏’与‘三别’》)”。残暴凶狠的官吏,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音信杳无的亲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给人民所造成的辛酸与无奈、泪痕与伤痛,全浸透在诗签上。邱新荣以杜甫诗入诗,作品中充溢着深沉的大爱与悲悯情结。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杜甫大庇天下苍生人格的赞许和追求。

邱新荣喜欢唐诗宋词元曲,古典文学的功底十分浑厚,他重视继承祖国优秀的诗歌文化传统,又善于永不疲倦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以古代诗人及作品介入诗境的这类诗,构成了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宝藏。这类诗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境界不凡,形象生动,诗意盎然。如《靜读〈离骚〉》《读〈回乡偶书〉》《梦李白》《长安米贵白居易》《敷陈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吟孟郊〈游子吟〉》《陆放翁》《栏杆拍遍》《〈过零丁洋〉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等,它们是一道道流光溢彩的行走风景,是诗歌长廊里的珠玑碎银。所以,当邱新荣把视角投向这些诗人及作品时,就注定了作品的分量。因为题材的选择,决定了内涵的无限丰富,具有足够的空间承载作者的才情、思想和艺术。

读罢《诗歌中国(精选本)》,凝神而思,眼前便出现了居于诗坛高地且令人仰视的诗人形象。之所以头脑里对邱新荣有这样的形象定位,是因为他思想的内核形成了作品的坚实骨架,语言尽显传统诗词的韵律美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张力。

总之,对我来说,这次阅读不仅成为一次穿越时光隧道的奇妙旅程,更是一次悉心探索诗人灵魂世界难得的精神之旅!

作者简介:

赵炳庭,固原市西吉县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 2022-05-20 ——读邱新荣《诗歌中国(精选本)》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6400.html 1 用诗歌打开通向千年幽暗历史的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