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鸣
5月17日,记者驾车沿着灵黄路缓缓驶入平罗县灵沙乡西灵村,近50座设施温棚像林立在道路两侧。在村里的硬化路上,农户忙碌的身影、络绎不绝的车辆、爽朗的笑声在不经意间勾画出喜人丰收图景。
昔日的西灵村是当地出了名的穷村。据传,古诗词中“有井无斗口舌干,有米无柴烧粪蛋,有渠无桥将朕淹,此地真乃‘穷八站’。”便是形容该村当年贫穷的景象。一直到2018年,产业薄弱,收入低依然是制约西灵村发展的瓶颈。如今,走进村里的设施大棚,火红的、嫩绿的、橙黄的西红柿挂满了绿色藤蔓,一垄垄西红柿长势喜人,个个饱满多汁。西灵村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富窝窝”。
村子的蜕变源于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2019年,为了提高“造血”能力,灵沙乡抢抓发展机遇,整合资源,在西灵村调结构、搭温棚、种蔬菜。西灵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农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推进瓜菜产业发展,形成了利益联结合理、运营模式新颖、群众参与面广的“新样本”。
产业从无到有,村民由穷到富。五年前,王月花一家从西吉县搬迁到西灵村时,正赶上西灵村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她便承包了一座大棚。“丈夫在周边打工,我每天忙完棚里的活还能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还养了30只羊和3头牛,收入一年比一年好,心里特别踏实。”王月花说。
“除了自己承包大棚种植的,其他在村集体大棚的种植户每年也能达到3万元的收入,附近的村民也纷纷到蔬菜大棚务工,每年合作社支出的务工费达50万元。”西灵村党支部书记丁少伟告诉记者,随着收入的提高,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少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灵村党支部也被评为五星级党组织。
该村在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还成立了由村集体、党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联合出资创办的灵西农业产业专业合作社,依托西灵村插花移民蔬菜大棚扶贫项目,种植草红花200亩、蔬菜大棚40座96亩。“我们现在种的蔬菜销往浙江、上海、乌鲁木齐、西安等地,一点也不愁卖。顾客反映蔬菜品质比较好,没有污染,盐碱地种出来的蔬菜口感很好。”丁少伟说。
西灵村打造出的设施蔬菜成为健康发展的“常青”产业,让村民迈开了步子,鼓起了钱袋子,点燃了他们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