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六月》中的大原

张 嵩

编者按:

我区诗人、文化学者张嵩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系列文章《诗词中的宁夏》,以诗词为切入点,对宁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既展现了宁夏悠久的历史风貌,又能使人们从中了解到诸如岁月更替、地域变迁、风俗民情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其中还有对历史上与诗词有关的一些误读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阐释和订正。该系列文章对于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宁夏、提高宁夏的美誉度必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设“诗词中的宁夏”栏目,对该系列文章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宁夏得名虽然晚在元代,但在这块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历史文化却非常深厚。远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在这里留下了频繁活动的遗迹,周秦汉唐以降,文化更是璀璨夺目。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里就有相关记载。远在2800多年前,是西周天子周宣王统治的时代,在今固原一带有一支游牧民族猃狁经常侵袭周朝的边境,令周宣王深感不安,于是派大将尹吉甫率军前往征伐,战争取得了胜利,猃狁被驱赶到了更远的地方,大原即固原一带重新回到了周朝的襟抱,尹吉甫从此也名声大振,留在了史书之中。《诗经·小雅·六月》对这一次战事有详细的描述,诗比较长,全诗六章,每章八句,共四十八行,其中第五章写道:

戎车既安,如轾如轩。四牡既佶,既佶且闲。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这也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章。每一辆高大的战车都由四匹健壮的雄马拉着,上面载着全身戎装的战士在大原平阔的大地上驰骋,严整威武的王师怀着勇于赴敌的无畏精神和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最终征服了外族的入侵,保卫了西周王朝的领土安全,文武兼备的指挥官尹吉甫因此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也被万邦取法瞻仰。

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此篇则系吉甫有功而归,燕饮诸友,诗人美之而作也。”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诗歌,但基本上都集中于周宣王时代,在西北主要是抵御和进袭猃狁的侵扰,在东南主要是对蛮夷的平定和教化。与猃狁的战争在小雅中有三篇:《六月》是赞美尹吉甫北伐猃狁获得胜利的诗;《出车》记叙的是猃狁进犯周疆,周宣王派大将南仲领兵出征斥退强敌的事;《采薇》则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汉代申培《诗说》)。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出征打败猃狁,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周抗击猃狁的战争虽然劳师远征,增加了国家和庶民百姓的负担,但却是民族之战和正义之战,维护了中原王朝的安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六月》中“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的描述,向人们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景。这是一场发生在固原这块土地上远古时代的战争,其结果是加速了当地文明的进程。这也是“大原”一名最早的记载,使今天的固原得以在历史上扬名。大原是一个很古老的名称,它确切的位置主要是指甘肃平凉以北今宁夏固原一带。单从字面上理解,它应该是一个大而广阔的原野或草场,远古时代的固原的确是这样,这里地势略高于四周,是一个平缓的原地,水源充沛、草木丰茂,适合于人类居住和放牧。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猃狁等族先后游牧并定居于此。相传猃狁一族凶悍,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古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的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派兵抵御,并在朔方(泛指北方)筑城增兵、设立军事据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出车》)。《嘉靖固原州志》中记载: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尹吉甫伐之,至于大原,原之名始见于此,乃雍州泾河北之大原(今固原)。周宣王派大将尹吉甫打败了猃狁,大原也被重新纳入了周的版图。此后,历东周、战国,经先秦、两汉,大原也以各种名称在历史中出现过,但这里始终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处,其文明开化与进步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2017年6月在固原市彭阳县发掘的大型西周墓葬群,尤其是诸侯级别的墓葬,清楚表明了周文化的传播范围向北已经越过陇山(六盘山),固原一带早已在西周文明的范围之内。《诗经·小雅·六月》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诗章,也是一段非常宝贵的史料,它让我们有幸认识了大原,更让我们见证了一段远古历史的辉煌。

--> 2022-05-11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5983.html 1 《六月》中的大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