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管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64-0011 华兴时报社出版






薛正昌:

坚守文化根脉 讲好黄河故事

近日,薛正昌所著的《黄河文明在宁夏》一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政权建制、历代移民、引黄灌溉、文化遗产、湿地生态等诸多领域,将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融合在一个全新的历史时空里,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历史与文化资源信息,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黄河文明与宁夏发展历史提供了多重路径和不同视角。

黄河文明在宁夏焕发光彩

谈起《黄河文明在宁夏》的写作初衷,薛正昌说:“黄河孕育了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农业文明,也诞生了宁夏平原黄河沿线的城市群。近些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里,都明确提出了建设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国家指向。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便有了一些思考,琢磨从宁夏历史文化的层面做些梳理和研究,包括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希望能为沿黄经济区建设提供历史参照和文化支撑。”

2012年,薛正昌以“宁夏平原沿黄经济区与黄河文化带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于当年立项。近10年间,他对宁夏黄河灌溉农业文明、宁夏平原移民开发史、沿黄城市的兴废等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课题立项后,除了认真翻阅典籍文献尤其是明清地方志书外,薛正昌对重要的文化遗迹也做过多次实地考察研究,尤其是宁夏平原古灌渠。

在书中《黄河农业文明》一章,薛正昌谈到了黄河对宁夏水利、农业的影响。

“宁夏引黄古灌区是黄河农业文明的杰出代表。”薛正昌举例说,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自秦汉移民开发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由于历代疆域地域空间所决定,除元代、清代等朝代外,历代防御重点多在北方,宁夏又处在北方一个特殊的地理空间,既要防边又要屯垦发展灌区农业。在2000多年引黄灌溉的过程中,除受战乱与畜牧的交替影响外,宁夏平原的屯田与水利一直在创新性地向前推进。

作为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古代水利工程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宁夏古灌区进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次次回望过去,更能够看到时代的进步。

薛正昌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历史经历,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农业文明与宁夏黄河文明的发展进程,为研究沿黄经济区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黄河文化是宁夏珍藏

九曲黄河,不仅给宁夏留下了千里沃野,还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

“宁夏的黄河文明有其独特性,黄河文化是主干文化,是宁夏的根与魂。”薛正昌说。历史上,宁夏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各族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

黄河岸边的水洞沟遗址,是黄河哺育人类活动在宁夏肇始的见证。4万年前的水洞沟,古人类在这里生产生活,写下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第一步。历史的笔迹,被厚厚的黄土层埋藏,直到1920年被比利时传教士肖特发现。这一发现,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宁夏的古长城。宁夏被誉为“长城博物馆”,自古为我国北部边防前线和边塞要地,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战国时期,到秦、汉、隋、金、明等几个朝代,都曾在宁夏规模不等地修筑过长城,在面积仅6万多平方公里的宁夏土地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长度达1500多公里。

远古历史文化遗存、长城遗址、石窟艺术等文化遗存,更有山花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宁夏地域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世代相传。在《黄河文明在宁夏》一书中,这些你都能纵览一二。

滔滔黄河水,文脉留古今。宁夏的文明史,与黄河文明密切关联。依靠黄河做大文章,仍是当代人的使命所在。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展示黄河文明,让多元纷呈、交相辉映、和谐共融的黄河文化在塞上绽放光彩。

【人物介绍】

薛正昌,宁夏固原人,曾任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宁夏社会科学》《西夏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文化研究,发表300余篇文史类学术文章,出版过《董福祥传》《固原历史地理与文化》《宁夏历史文化地理》《隐形将军韩练成》《根脉与记忆:宁夏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在宁夏》《红寺堡移民史》《固原古城》等著作10余部,享受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

--> 2022-05-09 薛正昌: 1 1 华兴时报 content_45780.html 1 坚守文化根脉 讲好黄河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