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玲:
宁夏政协移民资料征集组
宁夏给了李再玲信任,更给了她舞台。英雄不问出处的豪迈激发了她演艺才华的尽情释放。沉重的右派帽子在这里没人再提,一个接一个的剧本让她在舞台上挥洒自如,也让很多银川观众记住了她的名字。1964年宁夏话剧团正式成立,演出的剧目和场次也更多。很多戏里的英雄人物也让她担任主角,因为她的戏好,在舞台上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剧情人物的形象和思想内涵。这时候的李再玲有了春风得意的快乐和如鱼得水般的轻松,劳累全被忘却、充足的信任成为她充足的工作动力。
十分遗憾的是,她在舞台上的挥洒自如和艺术上的放飞自我的好日子持续时间不长。1966年文革来了,她和话剧团所有演职员一样,全部被迫离开舞台。话剧团被迫解散,全体演职员都被下放,她被分配到一个煤场卖起了煤球。
李再玲:文革前团里的戏特别多,每次演出给两毛钱的补助,一般每个月我都能拿到五块钱左右的补助,别小看这五块钱,可起大作用了,因为我还带着孩子,工作忙,也没时间做饭,这五块钱就可以在有演出时给孩子买个饼子,文革来了,我们没戏可演,繁忙的话剧舞台瞬间冷落下来。宁夏话剧团解散后,我被分到了煤炭系统,说是煤炭系统是为了好听,实际上就是到文化街煤场去卖煤,煤场还有个重要工作就是做煤球和煤饼子,每天下班时一头一脸的煤末子,也因为工作表现好,后来又把我调到商业系统,就是营业员、站柜台,在西门桥下边的一个副食品商店卖酱油醋。我们商店的主任不错,每个月给职工发两斤酱油一斤醋。
被打成右派后,离婚的李再玲独自带着孩子,有时演出很晚,只能把孩子独自关在家里。离婚后她身边也有很多追求者,她特别想寻求保护、寻求身份的安稳与平静,也为了给孩子改变一下成分环境,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找个出身好的人结婚。这个愿望很快实现了,不久一位贫下中农的后代走进她的生活,新婚的丈夫对她也不错,她又有了温暖的家庭。无论是卖煤球还是卖酱油,她的工作都算出色,1979年话剧团恢复演出后,李再玲被重新招回剧团,再次走上舞台。演出时很多观众会说:演女主角的就是西门桥卖酱油的那个人。
李再玲:与贫下中农后代结婚也是特定政治时期的无奈,他对我也不错,但就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相差太远,后来我们和平离婚。第一个丈夫田大壮下放青海后与当地一位贫下中农的遗孀结了婚,十多年后他再婚的妻子也去世了。文革结束后,在朋友的劝和下,我们又重新走到了一起。1979年话剧团恢复建制,团里原来的老人又被重新招回来,大家再次相聚时才知道,这个人卖煤球、那个人卖五金家电、还有的人到粮店卖米面、去烧锅炉、去抄水表,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也算是无奈中的丰富多彩。
(蔺银生 王旭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