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 蕾 文/图
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今年,自治区政协委员穆风梧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提案》,呼吁要充分发挥我区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我在调研时了解到,当前我区部分乡镇文化建设和运行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开展的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所需服装、道具等均以民间文艺团队、‘自乐班子’自筹为主。民间文艺团队多,专业团队少,群众文化底子薄,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不丰富。”穆风梧谈道,走访时看到,基层自发性文化活动较少,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大部分时间闲置。文化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薄弱、硬件不足、软件缺乏等都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案建议,要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力度,促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借助“文化大篷车”“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加大非遗传播力度,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更优秀,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底色。培养一支热心文化事业、相对稳定的文化工作队伍,实施文艺骨干、文化人才培训班,在农村开展常态化文化活动。积极鼓励文艺团队、协会参与公益性文体活动和文艺创作,调动民间文艺团队、协会、个人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与文化文艺创作专家、文化演艺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创作一批弘扬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精品文艺节目。
此外,要优化产业布局,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争取奖励扶持资金,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举办各类特色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