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束 蓉 实习生 马 瑞 文/图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代称“火笔画”“烫画”等,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清光绪三年,一名叫赵星的名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烙画技艺,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山东、河北、河南、宁夏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近期,年过六旬的银川市非遗传承人王天贵向记者亮出了自己的绝活儿——宣纸烙画。
凝结民间技艺的智慧结晶
一张薄如蝉翼的宣纸,一把简简单单的电烙铁。在灵武市兰亭书画院内,王天贵手拿灼热的烙铁,全神贯注地在宣纸上小心操作。不大一会儿,宣纸上就逐渐出现了色彩缤纷的图案。
王天贵是甘肃省张掖市人,他与烙画结缘于1975年。王天贵回忆,那时他高中毕业,为响应当时知青上山下乡号召,便前往甘肃张掖周边农村劳动锻炼。期间,他结识了一位从山东来张掖的木匠鲁宏祥,此人不仅能做一手漂亮的木工活,还有一项绝艺就是可以在木板上烙画。他打造好木制家具,在上面烙烫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做工精美,令人叫绝。王天贵说:“烙画,又称火笔画、烫画,是以铁作笔,以‘火温’为墨,在木板、竹黄、宣纸等材料上烙烫出图画,即利用‘火’的温度,在所用的材质上烙烫,使之产生焦化作用而烙烫出图画。鲁宏祥的技艺是家族传承,从不外传。”王天贵非常喜欢鲁师傅的手艺,经常在一旁不断揣摩欣赏。鲁宏祥看王天贵人年轻踏实,对烙画有浓厚兴趣,两人又投缘,于是将祖传的烙画手艺传给了王天贵。
传承技艺最重要的是不断练习,在学到了烙画技艺后,王天贵每天抽出大量时间来创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将烙画应用到宣纸上。
创新为传统技艺不断注入活力
王天贵在大量烙画作品创作中发现,只要精准掌握了烙画的温度,就可以巧妙地运用不同温度,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艺术创作。为此,他开始试着在宣纸上作画。从木板烙画到宣纸烙画,王天贵跳出了传统烙画的桎梏,开创了宣纸烙画的新路子。王天贵坦言,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材料和灵感而是时间,创作一幅烙画作品需要大量实践,速度太快会影响作品的质量,太慢纸又容易烧穿。唯一的办法只有反复烙制不断加深色度,这也是宣纸烙画作品少且贵的原因。“没有最成功的作品,只有在创作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不断修改完善。有时一幅作品可能反复修改、反复补画多次,只有不断加工,才会进一步完善,达到完美。”王天贵说。艺术创新永无止境,王天贵也成为银川宣纸烙画技艺的第一代人。经过大量实践,他从传统的木板、葫芦烙画,通过改变材料、创新烙画手法,现如今已经可以在宣纸上成熟的烙画创作。
对材质进行创新后,王天贵发现,不仅烙画的材质可以改变,颜色也可以更加多彩。“烙画的创新虽不容易,但还是有很多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做出变化。从最初的原色烙画到现在的彩色烙画,这样也就可以表现更加多元的内容了,烙画创作题材比较广泛,山水,花鸟,人物,走兽,都可以用烙画的方式表现出来。”王天贵说。他的烙画使用各种鲜明的色彩,创造出多彩缤纷的烙画作品。
传统技艺重在发扬光大
随着王天贵作品的丰富,宣纸烙画技艺也得到了更多专业文化人士的认可,经认证推荐为银川市级非遗传承项目,王天贵为银川市级非遗传承人,他带着自己的宣纸烙画作品频频参加展览。从2008年开始,他参加过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很多展演活动,先后在武汉第二十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作品展、银川市黄河文化艺术节九省区非遗博览会上获得奖项。2019年9月,他的宣纸烙画作品《文成公主进藏图》在第二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荣获“201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多年来,王天贵一直致力于传播宣纸烙画。在自己不遗余力地推广宣纸烙画的同时,他也高度重视技艺传承。“宣纸烙画技艺传承人最重要的是人品,要有坚韧的耐心耐力,耐得住寂寞,对宣纸烙画有浓厚的兴趣,不是为利,也不为财,这样传承人才能走得稳,走得远。”王天贵说。
作为宣纸烙画传承人,王天贵深知烙画这门艺术今天面临的处境。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烙画技艺,他将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创新不断推广,创作出更多与时代接轨的艺术作品。“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宣纸烙画,让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王天贵说。